河南省健康人群C群流脑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河南省健康人群C群流脑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刘倩赵升李光伟李明寅徐瑾

刘倩赵升李光伟李明寅徐瑾(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郑州450016)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健康人群C群流脑荚膜多糖抗体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健康人群血清中的C群流脑荚膜多糖抗体含量。结果C群流脑抗体阳性率为71.1%,抗体平均浓度为3.85μg/mL,≥18岁组的阳性率最高(80.3%),2~3岁组(63.1%)最低;各年龄组间抗体含量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河南省健康人群C群流脑抗体阳性率水平较低,需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关键词】C群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脑膜炎奈瑟菌(N.meningitidis)感染主要表现为脑膜炎和血液感染(菌血症)两种主要临床症状,两种症状可同时出现,但更多地以脑膜炎或血液感染单一症状为主要表现。根据荚膜多糖的不同,脑膜炎奈瑟菌分为不同的血清群,虽然已报道有13个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但A、B、C三个血清群的脑膜炎奈瑟菌引起90%以上的病例。与其它细菌引起的脑膜炎不同,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发生大规模的流行。为了解河南省健康人群A群流脑抗体水平,为制定免疫预防策略提供依据,于2010年对5个监测点、共598名健康人进行流脑C群荚膜多糖抗体水平的监测,先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流脑流行前期,选择郑州市二七区、漯河市临颍县以及濮阳市濮阳县为流脑监测点,按照2010年河南省免疫规划综合监测方案的要求,将检测对象分4个年龄组,即2~3岁组、5~6岁组、13~15岁组,以及≥18岁组,共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标本388份检测。要求被采样人群身体无明显临床症状及最近一周内未与流脑病人有过任何接触。采受试者静脉血液2mL,放入无菌管,室温静置2h,吸出上清,-20℃保存待测。

脑膜炎奈瑟氏菌C群多糖抗体ELISA试剂盒购于北京绿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2检测方法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流脑C群荚膜多糖抗体水平。

(1)严格按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每份标本做一至两个稀释度,以使吸光值(Y)最终落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为准。每次测定每板块均做标准曲线,每板均设2个阳性对照、2个阴性对照和1个空白对照。

(2)抗体含量计算:以标准品抗体浓度作为横坐标,吸光值作为纵坐标作直线回归方程,方程式y=a+bx。将待检标本的吸光值(Y)代入方程中,计算出不同稀释度时血清标本的抗体含量(X,μg/mL),将抗体含量乘以对应的标本稀释度,再求出血清抗体含量的均值,即得到每个血清标本所含有的流脑C群荚膜多糖IgG抗体含量。

(3)结果判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推荐,标本抗体含量≥2μg/mL判定为具有保护水平,即能抵御同群Nm的感染;﹤2μg/mL判定为不具有保护水平。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指标与抗体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

2结果

2.1不同年龄组C群流脑抗体水平

共检测4个年龄组、388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C群流脑抗体阳性率为71.1%,2~3岁组、13~15岁组阳性率较低,分别只有63.1%和63.3%,只有≥18岁组阳性率稍高,达到80%以上。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C群流脑平均抗体浓度为3.85μg/mL。见表1。

表12010年河南省流脑流行前期健康人群不同年龄组C群流脑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2.2不同地区C群流脑抗体水平

3个监测点C群流脑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见表2。

表22010年河南省4个流脑监测点健康人群C群流脑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3讨论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多见于儿童,冬春季是高发季节。一般认为,流行前期人群流脑抗体免疫水平在75%以上可作为控制人群流脑流行的指标之一,一旦低于这一指标,出现流脑流行高峰时就难以控制[1,2]。本次检测结果显示C群流脑抗体阳性率平均水平低于75%,只有≥18岁组抗体阳性率超过75%。为提高人群免疫力,建议在开展流脑监测的基础上,继续有计划地开展疫苗接种工作,通过宣传、鼓励家长让儿童接种A+C群流脑疫苗,有效预防C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流脑。正常人群脑膜炎奈瑟氏菌荚膜多糖抗体水平是评价人群流脑免疫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当人群抗体水平下降,人口大量流动,流行菌株发生改变时,可引起流脑暴发或流行[3,4]。河南省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存在造成流脑传播的有利条件,应当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马福宝,毕诚.江苏省流脑监测与控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2,13(特4):541.

[2]胡绪敬.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的监测与预防[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5):639.

[3]杨华可,张力萍,刘美珍.东莞市2005年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1):77.

[4]伏晓庆,尹建雯,高援.云南省2005年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带菌调查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13(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