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雄超李玉辉屈光雄(湖北省人民医院汉川医院放射科湖北汉川431600)
【中图分类号】R730.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2-0158-02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鞘瘤的MRI信号特点及特殊征象。方法收集19例经MRI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神经鞘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行MRI常规平扫、增强扫描。结果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分离-脂肪征、靶征、鼠尾征、瓶塞征和哑铃征。结论发生部位、形态、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特殊征象对肿瘤的诊断价值。
MRIdiagnosisofneurilemmoma
JiangXiongchao,QuGuangxiong,LiYuhui
(people'sHospitalhospitalRadiologyhanchuan,HubeiProvince,Hubeihanchuan431,6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MRIsignalfeaturesandspecialsignsofnervesheathtumor.Methodstocollectsurgicalpathologyconfirmed19casesexaminedbyMRISchwannoma:aretrospectiveanalysis,enhancedlineconventionalunenhancedMRI,scan.ResultsT1WIloworsignalT2WIhighormixedsignalsignal,enhanceduniformornon-uniformhardening,separation-fatpercentageandtargetedrecruitment,rattailsignandCorkrecruitmentanddumbbellsyndrome.Concludingpart,morphology,growthpattern,modeofsignalcharacteristics,enhancedspecialsigninthediagnosisoftumors.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细胞瘤,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雪旺细胞),是比较常见的软组织肿瘤,约占所有良性软组织肿瘤的5%[1],由于MRI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成像功能,对全身各处神经鞘瘤的诊断提供了较充分的诊断依据,本文通过该肿瘤的某些特征性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神经鞘瘤定性诊断。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2012年行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鞘瘤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22~71岁,病灶均为单发,临床症状与其部位有关,其中颅内听神经瘤6例,颈部2例,胸、腰椎椎管内2例,腹膜后1例,上肢3例,下肢5例。
1.2扫描技术
使用日立公司0.4TMR低场扫描仪,常规行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常规自旋回波(SE)T1WI(TR350ms,TE15ms)、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R4300ms,TE120ms)、STIR(TR=7500ms,TE=110ms)及Gd-DTPA增强扫描,层厚4~7mm,层间距1mm。
2结果
对本组19例神经鞘瘤征象分述如下:
2.1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
本组病例分别来自颅内桥小脑角区,胸、腰椎椎管内,颈部、上下肢软组织内,直径约1-13cm,病灶呈梭形、纺锤形、类圆形及不规则形。
2.2肿瘤的MRI信号特点
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信号,边界较清楚,有完整包膜,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
2.3肿瘤的MRI特殊征象
(1)分离-脂肪征:位于肌肉间隙者,周围常有残存的脂肪环绕,形成“分离-脂肪征”,T1WI表现为肿瘤周围的脂肪信号(见图1)。(2)鼠尾征:肿瘤呈椭圆形或梭形,一或两端见细长的尾巴,形成“鼠尾征”(见图1)。(3)靶征:肿瘤T2WI上表现为中心稍低信号,周围高信号(见图3)。(4)瓶塞征:听神经瘤的特征性表现,冠状位示肿瘤向桥小脑角区生长(见图2)。(5)哑铃征:源于脊神经根的肿瘤经椎间孔向外生长,椎间孔受压扩大,肿瘤呈哑铃状(见图4)。
2.4神经鞘瘤的病理特点
肿瘤由单一的神经鞘细胞组成,位于受累神经的偏心侧,有完整包膜,切面呈灰白色,多为实质性,体积较大者常有出血、囊变、坏死和钙化。镜下根据细胞的排列结构方式分为2型:AntoniA型和AntoniB型,AntoniA型为比较致密的梭形细胞,密集排列呈栅栏状或漩涡状,AntoniB型肿瘤细胞分布稀疏,间距较大,排列无序的网状结构,易于黏液性变,两型常混合存在[2]。
3讨论
神经鞘瘤可见于任何年龄,20-60岁多见,性别差异不大,多数肿瘤为单个结节,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好发于较大的神经干,沿着神经干走向生长,与神经干关系密切,全身各处均可发生,尤以脊神经后根、颈丛、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腓神经和尺神经等最为多见。位于下肢者最多,其他依次为上肢、颈部、躯干、面颊、口腔、后纵隔、腹膜后以及桥小脑角,其中位于四肢者多见于其屈侧。神经鞘瘤在MRI上可清晰显示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的肿块,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信号,其中坏死、囊变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肿瘤内出血依出血时间不同则表现不一,由于神经鞘瘤血供较丰富,Gd-DTPA实性部分常呈中、高度强化。
笔者总结本组病例认为依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形态、生长方式、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特殊征象,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可作出较大的帮助。但各部位神经鞘瘤仍需分别与桥小脑角区脑膜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鞘瘤、黏液性脂肪肉瘤、黏液瘤及腱鞘囊肿鉴别。
参考文献
[1]韩月东.软组织磁共振诊断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73~176.
[2]黄方.头颈部神经鞘瘤临床病理研究.山东大学基础学院学报第16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