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英语教学;非言语;交流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授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及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也包括非言语交际能力,非言语交流是近几年来众多学者非常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即能够准确传递并接收非言语信号。这种教学方法使教师从以往单纯语言知识的讲授转变到目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种转变促使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非言语交流。而大多数教师通常都使用言语交流,忽略了非言语交流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学者认为人们在直接的交际活动中,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只有百分之三十,而依靠非语言手段传递的信息是百分之七十。基于此,在教学中借助并发挥非语言交流行为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需要。
关于非言语交流的定义有诸多解释,美国著名的人文学家Helly认为“如果广义地说可以包括大量的身体行为和语言行为的某些特征,如音高、音量、音调和语调”。Mortin解释为“交际双方利用多种身体行为组织并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意的一种过程”。Douglas说“相对于语言本身的机械性和系统性,非语言在母语中是那么微妙的、下意识的,它所具有的这种‘无声性’,也使得语言变得更加亲切”。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交流是伴随言语交流过程的辅助表达行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把非言语交流同言语交流结合起来使用,非言语就成为一种生动、形象并富于启发、创造性的语言,教学效果极佳。
一、英语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具体表现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利用非言语传递信息,而且还要理解和解读来自学生的非语言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运用多种方式表现非语言行为,促进与学生的交流。课堂上有利于教学的非语言行为包括:默语、副语言、体态语和空间语。
1.默语——集中学生注意力
默语是利用语言交际中的时间控制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在课堂上表现为停顿。教师在课堂上的突然停顿能给学生造成悬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上课前或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在说话或交头接耳,这时就可以采用默语,使学生顿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安静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课。
2.副语言——活跃课堂气氛
副语言是有声音(包括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音)而无固定语义的言语。副语言在英语教学中,概括来说主要是教师对语调和掌声的运用。语调的变化最富有感情色彩,如人们从言语的轻重断续、抑扬顿挫的语调中能听出感叹、欣赏和赞美之情。一个好的英语老师绝不单单传授语言规则、而是自始至终都淋漓尽致地示范着各种语调的交际功能,如音调的升降(升表示惊讶,降表示坚信或自信)、音量的大小和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或不同教学内容所使用的语速等,都会使课堂气氛有声有色,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而使学生有良好的语感。掌声通常是一种称赞和鼓励,但也可以表示喝倒彩,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上的掌声,发挥出它的正面意义而不是副作用,使学生在心目中达成共识,即掌声是对表现优异学生的肯定,是对表现平平的学生的鼓励,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3.体态语——辅助信息传递
体态语是以动作、表现和姿势来辅助自然语言一定信息。体态语在调节、控制课堂交际氛围上,有时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和学生保持愉快的目光接触是师生间表达言语交流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自然地、有节奏地环顾每个学生以表示对学生的关心,使每个学生感到你在同他说话,使他从你的眼睛里了解到你的思想感情,同时你可以借此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进而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例如,当学生发言时,教师应投射鼓励、支持的目光,表明你对他的尊重并感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圆满时,教师一个微笑点头、一个“V”型手势;一个翘大拇指的动作会使学生备受鼓舞,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起到鼓舞作用。另外教师的站姿要身体前倾朝向学生。表示对学生很感兴趣,极为关注。
4.空间语——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空间语是通过空间距离的远近来表情达意。长期以来,我国外语课堂组织形式一成不变,通常教室内学生的座位采取的多半是固定不变的行列式,而教师则处于面向全体学生的“首领”位置,即教师站在讲台上以权威的身份“发布”知识信息,学生则一排排地坐着支起耳朵听,睁着眼睛看。这种空间布局必然体现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评判正误的权威,而非平等交际的对象,师生间的交流是直线的、单一的,有时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要改变这种课堂布局,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和方式采取无中心的、人人平等的“圆桌式”或多中心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分散组合式”。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去启发学生,师生间的交流变成环形、多角度的,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得以拉近,对消除学生心理压力会起到积极作用。
二、非言语交流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非语言交流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1.直观形象、强化作用
众所周知,非语言是通过停顿、语调、动作、表情和眼神等变化来表达的一种特殊语言。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智力品质皆有强化作用,可巩固个体良好的行为品质和改变原有的不正当行为。因为学生年轻,好动、好想、好观察、好模仿,如果对老师的言语行为感兴趣的话,自然也就引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非言语交流,有时会使学生终身难忘,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2.简单易行、感染作用
非言语不需要借助幻灯、多媒体等任何教具,只需老师本身,这操作起来就非常方便,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便利、经济而有效的方式。教师借此可以唤起学生的经验和表情,增强语言的可感性,使学生从符号记忆的重压下解放出来,获得完整而深刻的语言经验。在长期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这些非语言行为与学生沟通,一方面能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接受知识,大大提高知识传递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长期耳濡目染,对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心领神会,也可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动“情”,学生动“心”,教师注重调节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做学生的舵手,指引学生,就会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情景交融、补偿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把课文中的英语单词、句子、课文和非言语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表演,情景交融,有声有色,既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步理解,又可以辅助言语交流,起到传递信息的补偿作用。言语的信号的传输是单信道的,非言语行为是立体全方位传输,言语信号系统具有可分离性,非言语行为可以补偿暂时性的停顿和间隙,不致使课堂的总体气氛遭到破坏。通常当言语交流与非言语交流出现冲突时,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后者,因为非言语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下意识的自然流露,对言语交流起到辅助支撑、补充强调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在英语中应该重视非言语交流,摆脱以往只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法,因为以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交际型复合人才为目的的今天,非言语交流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它不仅直接有助于外语教学,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够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223
[2]李振村,庄锦英.《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12
[3]王辉.《暗示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A]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15
[4]王辉.《语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C]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15
[5]王军,Privacy.《体距学。跨文化交际》[J]《外语教学》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