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军事运筹学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军事运筹学教学中的应用

代均

代均重庆通信学院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军事运筹学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

点,不能满足现代军事斗争准备对军事运筹学方面人才的需要。本文从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出发,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探索及阐述了该教育理念在军事运筹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军事运筹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014-02

一引言

应该看到,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军校成了只负责向学员灌输知识的地方,而具体的融会贯通与实践能力则是学员踏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衡量学员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掌握课本知识的多少,评价尺度就是卷面考试成绩。记住知识、考出知识成为学员的唯一任务。具体到军事运筹学教学上,问题更为严重。多数教授军事运筹学课程的教员是数学出身,缺乏必要的军事、通信和管理知识,使得目前军事运筹学教学普遍存在偏重数学理论与解题技巧的传授,甚至把它当成一门纯数学课来对待。对如何由实践到理论和由理论到实践这些环节的能力培养普遍关注不够。学员学到的数学理论与解题技巧,由于没有实践的环节,不会融会贯通,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学员走上工作岗位再经过一段业务熟悉过程,这时学员也把教员传授的东西还给了教员,根本谈不上军事运筹学应用。这种教学远不能满足现代军事斗争准备对军事运筹学方面人才的需要。建构主义教育理念正是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由国内外的许多军事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所取得的一项主要理论研究成果。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军事运筹学教学中,应把军事运筹学方法当作“认知工具”,追求“决策效果”,从而培养学员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军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最基本的含义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分析,不仅强调认识的客观性,而且对认识的能动性也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以下观点对于目前军校教学改革活动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1.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员和战友等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员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员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教员要为学习活动的展开尽可能地创造有意义的环境。一个优化的,充满情感和智慧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员自主建构学习的根本保证。

2.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不是由教员向学员传递知识,而是学员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员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员原有的认知结构,学员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

3.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建构主义者重视教学中教员与学员以及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但他们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教学不是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是要增进学员之间的合作,使学员超越自己的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的另外的侧面。通过合作和讨论,学员们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抓住了哪些,又漏掉了哪些,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而且,在小组讨论中,学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员建构能力的发展。

三该教育理念在军事运筹学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就军事运筹学课程来说,其发展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是一门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交叉学科。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在对现实问题系统、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建立数学和模拟的模型;求解模型、优化方案;对模型和由模型导出的解进行检验与进一步评价;最后付诸实施与控制。这些步骤需要进行数学推理,由于军事运筹学解题运算量大,重复劳动多,故还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涉及的。但我们传授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在此,更重要的是学员抽象能力、军事运筹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使学员掌握了一些模型的解法技巧,但其抽象能力、军事运筹学实践能力却普遍偏低,不能很好地理解,不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此,笔者运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利用多媒体教室里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功能,组织学员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实验过程如下:

1.分析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员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在分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围绕探究目标创设有利于学员“意义建构”的情境。通过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培养学员求知兴趣,并进一步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讲建立线性规划模型这节内容时,笔者收集了几个更接近学员、便于学员接受和理解的、能激发学员兴趣的实例,如武器目标分配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引导学员对这些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通过数学方法来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此在课堂上向学员展示军事运筹学极大的应用性,从而调动他们后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启发学员,挖掘潜能,发挥学员的学习自主性

学员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员将其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因此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至关重要。为了充分发挥学员学习的自主性,课堂教学不能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把学员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让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员应尽量引导学员进行探究发现学习,即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教员应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要以“学”为主,而不是以“教”为主,这样做不仅能促使学员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对开发学员潜能,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线性规划的图解法时,作者根据学员自学能力强,并对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很熟悉的实际,自创了“一看二议三导”的三步教学方法。第一步,学员自看。学员在自看的同时,老师出示思考题:(1)满足所有约束条件的区域称谓是什么?(2)目标函数S的几何意义是什么?(3)等值线指的是哪条线?为什么称为等值线?在学员产生疑问或不解时转入第二步——课堂讨论。经过讨论,疑问逐渐减少,并集中于一点:等值线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时顺理成章地转入第三步——老师引导。经过老

师点拨、引导,使学员明白:目标函数取某个值S的点集(x,y)是一条直线,在该直线上各点处,目标函数的数值都等于S,这条线就是目标函数S的等值线。最后学员不仅领悟了知识,而且自己纠正了书中的错误,使学员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

3.指导学员,把握尺度,培养学员的创造性

俗话说,教学活动中教的秘诀在于“度”。这说明教员要把握好对学员学习指导的度,对提高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依据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教员与学员在教学中的关系是动态性的,学员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教员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促进他们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学员领悟知识的能力。随着教学的发展,学员学习的逐步深入,教员应逐渐放手让学员自己进行独立的学习,增加学习中的自主发现成分。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员,尤其是一名军校教员,应该坚持“教员是主导性的主体,学员是主动性的主体”这一原则来进行教学活动。要体现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在军事运筹学的教学过程中,应适时采用一些案例教学。如讲军事运筹学中对策论的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这样一个案例进行教学:案例为A、B、C的3家公司合并对策问题。经咨询公司评估得到A、B、C3家公司各种合并收益的净现值,从净现值表中可知,A、B、C合并成一家联合公司,则能赚得比现在3家独立的收益之和还要多的额外的合作效益。那么A、B、C3家怎样分享额外的合作效益?对此问题,教员可组织学员进行课堂讨论,把学员分组为A、B、C3个组,其中A组代表A公司的利益,C组代表C公司利益,B组主要作为中间者。通过对各种提出的方案进行计算、分析、讨论,最后得出一个合理方案。这整个过程主要是学员在扮演“主角”,而老师的作用,只是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部分同学偏激的想法所导出的方案,给予适时的指导。通过这种案例教学,使学员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了解了实际生活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再创造。

四结束语

建构主义是当代军事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与突破。它给教学领域带来了学习理念和教学理念的根本性变革,尤其是当前,为我国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也为军事运筹学方法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这些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去实践、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袁维新.认知建构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1995(5)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

[3]李宗元.运筹学ABC——成就、信念与能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钱颂迪主编.运筹学(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