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武(许昌市农行河南许昌461000)
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摘要:本文分析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并从积极与不利两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其深刻的影响,明确提出该政策对摆脱危机必不可少,世界经济在刺激作用下企稳回升,如何顺利退出成为各国央行在经济复苏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日本;美国
一、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践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诞生于2001年3月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实践中。虽然90年代末日本银行已经将利率降至零,但是,其经济仍持续低迷,银行信贷急剧萎缩,物价也陷入长期性的通缩状态。在此背景下,日本银行首次实施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以谋求金融市场稳定,有人把日本银行2001——2006年间的货币政策实践称为“第一代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在零利率政策带来的极端货币政策约束下,在前期传统政策效果不显著甚至失灵的特殊条件下,各国基于现实的需求先后推出定量宽松货币政策。2008年9月美联储事实上开始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宣布在维持联邦基利率于0——0.25%的基础上,未来6个月之内直接购买2至10年期国债30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12500亿美元及机构债券1000亿美元,并大幅扩大现行的抵押贷款相关证券购买计划,美国大规模拉开了第二代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在美联储率先带领下,其他主要经济体日本、英国以及欧元区等也先后步入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快车道。
尽管如此,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并未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欧洲数家知名银行的相继破产,甚至像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发达国家面临经济崩溃边缘,不能不让世人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作进一步的分析考量。
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积极影响
1.提供了广泛的流动性,创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此次危机救助中,全球主要经济体协调一致地采取了第二代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通过丰富有力的定量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不同环节直接或间接地注入了大量流动性,主要表现在基础货币的大量增加以及货币市场流动性指标LIBOR-OIS利差变化等方面。不管各国央行创造的流动性以哪种方式存在于金融机构传导实体经济中的哪个环节,它总能让企业部门和公众都能够预见并且相信政策环境是宽松的,并且在最坏的状况下维持一定的信心。从流动性的创造过程,参与主体丰富程度、货币政策的力度看,不可否认大量流动性产生于此次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操作中。
2.极大地增强了市场信心,有效地稳定了金融系统
金融危机背景下,信心远比黄金重要,稳定压倒一切。而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承担起维护金融稳定这一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偏好有所改变,新增流动性并没有用于实际支出,没有能在实体经济发挥极大作用,但是确实是很大程度上稳定了金融系统。此次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确实带来了信心和稳定,阻止了系统性风险的集中释放。
第一,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积极的预期管理,形成了公众对货币政策的稳定预期。
第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发挥的是央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甚至说是唯一贷款人和第一贷款人的角色,尤其在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商业企业的救助中得到体现,因此得以较快且有效地阻止信心危机的蔓延。
第三,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通过资产置换、购买等方式,支撑了主要资产市场的价格,进而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3.一定程度上缓解通缩局面,启动了全球经济复苏
虽然各国经济复苏进程有所差异,但是此次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确实对帮助全球经济尽快摆脱衰退必不可少。非常规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配合以国际货币政第的协调以及国内财政政策等的综合使用,使得世界经济在刺激作用下企稳回升。
(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
1.长期全球货币供给增加,形成通胀预期
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步恢复和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政策面的继续宽松和资金面的流动性过剩,货币供应量最终将继续上升到潜在水平并且维持在高位(尤其是滞留在央行准备金账户上的准备金,一旦经济复苏的态势更加牢固,必将是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的推手);由于经济基本面的好转,货币流通速度也将有所上升;由于实体经济的复苏,就业逐步稳定至充分就业,商品数量将稳定在一定水平。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和服务,势必会推高价格水平,形成新一轮的通胀预期以及资产价格上涨。长期内,按照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当前的流动性扩张规模和力度,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必然会超过复苏基础依然很脆弱的实体经济的需求,形成实际购买力,推动生产生活资料商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抬高整体物价水平。
2.形成竞争性货币贬值,引发世界货币体系变革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广泛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这一背景下,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带来各国货币对实物的大幅贬值。第一,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及日元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加,势必会导致这些币种的加速贬值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币种的相对升值。第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本身是对其央行信用创造的一种透支,可能动摇对本国货币的信心。第三,美联储作为此次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大国和核心国,其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极度的扩张,很大程度动摇了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中长期信心。
3.定量紧缩的非对称效应,为下一轮危机埋下风险伏笔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如何顺利退出,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以及定量货币政策的效果,是各国央行在经济复苏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总体来看,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银行等主要经济体央行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方面都显得相当谨慎。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防止通缩、刺激经济复苏早日摆脱零利率的非常时期和非常环境,回归正常的货币政策环境。在政策退出过程中,各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都面临着内外的多重约束。一是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失业率高及产能利用率低等造成经济复苏基础的不稳固状况,给定量紧缩设置了障碍。二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受央行自身货币政策工具、退出时机抉择等因素的制约。三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虽然不能要求全球同步,但仍需各国央行协作平衡,以减少不利的政策溢出效应。四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必须考虑各国国债等资产市场的需求。尤其经济恢复之后央行要在短时间内在市场卖出大量的国债、资产抵押债券等资产以缩减资产负债规模,可能会带来资产价格暴跌的可能,引起主要资产市场的波动。五是定量紧缩后,各经济体汇率会有所提振,带来资本的频繁流动,加大了汇率风险。世界主要经济体在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着两大系统性风险:一是巨额的财政赤字以及不断膨胀的政府债务;二是资产负债水平的回归。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在系统性风险存在背景下的风险管理更需谨慎。正由于内外的多重约束,加上市场对紧缩的极度敏感,使得各货币当局的定量紧缩面临相当大困难,稍有不慎,则有可能蝴蝶效应般的引发新一轮危机。
参考文献:
[1]徐佳蓉.各国定量宽松政策的差异及其影响[N].中国证券报,2009-08-18
[2]张晶.定量宽松还是信贷宽松?——基于伯南克货币救助政策创新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9,(11):35—38
[3]钟华,沈楠.零利率时代伯南克手中的牌一一非常规货币政策探讨及日本的经验[R].长江证券,200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