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本院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66例纳入本研究,根据患儿是否足月分组。其中26例未足月患儿作为A组,40例足月患儿作为B组,均在明确诊断后接受青霉素治疗。经半年、一年、两年随访,对比两组患儿转阴率。结果半年后和一年后,两组患儿转阴率有显著差异(P<0.05)。2年后,两组患儿转阴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应结合母亲病史询问、实验室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采用青霉素治疗可以获得满意度临床疗效,一般在2岁后均能转阴。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诊断;治疗效果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经胎盘直接侵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的蔓延,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由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加之患儿母亲多不愿主动告知梅毒病史,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不仅使治疗延误,也增加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1]。本文探讨了早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66例纳入本研究,部分患儿伴有肝脾肿大、黄疸、发热,皮疹,鼻炎等症状。X线胸片检查结果提示双肺纹理增粗,部分患儿可见斑片状影。骨骼X线片检查结果提示四肢长骨、锁骨异常,骨膜下层加厚,骨影局部疏松,骨干骺端呈致密带、透亮带影、锯齿状改变等。采用梅毒血清学快速血浆实验(RPR)、梅素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检查结果均为阳性[2]。其中仅20例患儿母亲主动告知曾有梅毒螺旋体感染病史。
根据患儿是否足月分组。其中26例未足月患儿作为A组,胎龄34周~36周,平均胎龄(35.22±0.48)周;日龄1d~10d,平均日龄(3.34±0.90)d;体重1850g~2800g,平均体重(2258.32±572.45)g;其中男孩15例,女孩11例;患儿母亲文化程度包括大专3例、高中8例、初中11例、小学4例。
40例足月患儿作为B组,胎龄37周~41周,平均胎龄(39.10±0.54)周;日龄1d~7d,平均日龄(3.12±0.86)d;体重3200g~4350g,平均体重(3745.64±674.21)g;其中男孩25例,女孩15例;患儿母亲文化程度包括大专5例、高中18例、初中14例、小学3例。
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日龄、体重、性别、母亲文化程度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在明确诊断后接受青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剂量为5万U/(kg·次),1次/12h,连续用药7d后改为1次/8h,连续用药7d。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给予蓝光照射、人血白蛋白以促进胆红素代谢;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给予水溶性维生素、1,6二磷酸果糖以营养心肌;合并肾脏损害患儿给予呋塞米、多巴胺以减轻水肿、改善循环;严重贫血重者输注红细胞悬液、严重血小板减少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同时给予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改善循环等综合对症支持治疗[3]。
治疗后半年、一年、两年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的差异性。
1.3疗效判断方法
转阴:患儿血清RPR、TPHA转阴;无效:患儿血清RPR、TPHA仍为阳性。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半年后和一年后,两组患儿转阴率有显著差异(P<0.05)。2年后,两组患儿转阴率无显著差异(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梅毒螺旋体可由母体经胎盘或脐动脉进入胎儿血循环,发生胎传梅毒后累及胎儿的各器官、各系统,形成不可逆损害。胎盘感染后发生小动脉内膜炎,形成多处梗死灶,可导致严重胎盘功能障碍,引起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流产、早产、死胎、死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梅毒在新生儿期、婴儿期、儿童期均可发病。其中发生于2岁以内者为早期先天性梅毒,2岁以上者为晚期先天性梅毒。梅毒感染可导致皮肤损害、肝功能损害、长骨骨骼损害等,累及多脏器、多系统。其中骨骼损害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经存在,常表现为多发、对称性损害,以四肢长骨多见。因此在临床诊断时应重视骨骼的影像学改变[4]。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易误诊为尿布皮炎、湿疹、过敏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症等皮肤疾病。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易误诊为败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常见疾病。如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威胁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5]。
如何减少早期先天性梅毒的误诊、漏诊是临床医师面对的重大课题。在接诊时应详细询问患儿母亲病史,在处理先天性感染性疾病时如发现不明原因的新生儿窒息、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病理性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注意结合影像学检查、梅毒抗体筛查等,以便及时确诊和治疗。目前临床仍以青霉素作为先天性梅毒的首选治疗用药。青霉素对梅毒螺旋体具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且无耐药性。早期、足量、持续的青霉素治疗可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延长青霉素与梅毒螺旋体的接触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青霉素治疗的起始剂量不宜过大,以5~10万U/(kg·d)为宜,以免短时间内大量梅毒螺旋体被杀灭后释放出异体蛋白,导致寒战、发热、心动过速、气促等赫氏反应症状[6]。
先天性梅毒是通过母婴垂直感染所致,因此对妊娠期妇女建立完善的产前检查和梅毒血清学监测十分重要,在妊娠早期、妊娠28周、产时进行三次RPR筛查。一旦经临床确诊为梅毒的妊娠期妇女应立即接受正规的驱梅治疗,以减少和防止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应结合母亲病史询问、实验室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采用青霉素治疗可以获得满意度临床疗效,一般在2岁后均能转阴。
参考文献:
[1]齐欣.新生儿梅毒23例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4):356.
[2]廖立红.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11(2):1173~1175.
[3]刘星.新生儿先天性梅毒18例临床及治疗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3):39~40.
[4]张丽丽.新生儿先天性梅毒26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10):814~816.
[5]温伟珍,林日亮,李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55例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479~1481.
[6]吴恺.新生儿梅毒44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