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峰
(贵州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历史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
中图分类号:K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1-0172-01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张毕来同志的经历,探析其参加革命的原因。
关键词:张毕来;生平经历;参加革命
张毕来(1914—1991),汉族,原名张启权。贵州炉山人(今凯里)。1929年考入贵州省立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1936年考入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教育系。因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底主动终止学业,投身于抗日运动,开始了革命生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台湾抗日义勇军总部秘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桂林师范学院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图书馆副馆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宣部部长。民盟中央委员、常委、执委委员,全国第四、五届政协委员,第六、七届政协常委,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对于经济文化落后,长期处于边缘化的贵州来说,能够出现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张毕来先生,是贵州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张毕来能够积极走出大山,积极投身到挽救民族危亡运动中来,这不是偶然,而是近代贵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境遇、学校教育和时代背景交织的结果。张毕来“从青年时代就追求真理和进步”,他革命历程的轨迹亦是贵州民众在近代历史上积极参与救亡图存缩影。本文试图从张毕来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视角来探讨其参加革命的原因,可以丰富张毕来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深化近现代史的研究。
近代贵州恶劣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和不幸的家庭遭遇,培育了张毕来坚韧不拔的品格和改变悲惨生活的意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传统的文治社会被武夫当权取代,在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过程中各地大小军阀拥兵自重,有枪便是王,各自割据一方,为争权夺利而频繁发动战争,百姓苦不堪言。对贵州来说,同样结束了清朝封建帝制在贵州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权——大汉军政府,在贵州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近代民主思想的宣传运动。但是,革命很快归于失败,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阀统治取代了军政府,贵州陷人了长期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专制至极、经济凋敝的局面。军阀混战与天灾,成为两大魔咒不断缠绕着贵州人民。从辛亥革命以来,贵州基本上是无灾不成年,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1924年旱灾和1937年旱灾之外,在民国历史上,贵州每一年都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常见的有水灾、虫灾、冰雹和瘟疫等等。民国以来的文献上,不断记载“赤地千里”、“饿殍载道”的悲惨景象。天灾人祸的双重压力之下,贵州民众的生活异常悲惨。张毕来出生于1914年,正是贵州军阀混战时期。那时的炉山县“穷苦落后”,张毕来儿童时代都处于“大饥饿之中”,过着“天灾人祸兵荒马乱的苦难日子”①张毕来家境贫寒,与当地的其他人对比,张毕来的生活更加不幸。张毕来的母亲“是在大饥荒年间从广西逃难到贵州来的”②,与张毕来父亲结为夫妻,但是在张毕来两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由于缺少母爱,张毕来对于母亲的“面貌一点印象也没有”,对于母亲的“家乡究竟在那里”,完全无知。张毕来的父亲是染匠,依靠染织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长,在张毕来七八岁的时候,染匠活也干不成了,只好“束手无策地过着穷困的日子”③。张毕来常常与父亲一起干农活,在劳动之际,其父不断叮嘱道:“人穷发愤起,刀钝石上磨”,这成为其父对张毕来的“言教和身教”。④打击不断出现,在张毕来十岁左右的时候,其父亲也去世了。生活的艰辛和家庭的不幸对于“落后得很厉害”的贵州民众来说只能感叹命运,但是专制压迫却能够激起民众的觉醒。张毕来读小学时候,正是桐梓系军阀周西成专政时期。周西成企图把贵州变成封闭的独立王国,不准人进入贵州,也不准走出去,任意扼杀新思想和和屠杀传播新思想的人,全省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知识渊博、认真负责而深受张毕来喜爱的语文老师——王小林却因为反对周西成的军阀统治被冠以“谋为不轨”,被周西成派人“就地枪决”于凯里,对于王小林老师的遭遇,对幼小的张毕来触动很大,“一个人的生命如此轻微,很引起我思考。人们草草丧生,当时在我看来本不稀奇。因为那些年月在家中饿死在狱中瘦死的人多得很,我们习以为常了。但是,象王先生这样的死,由于亲见亲知,感动很深。这对我实在是一堂很好的课,属于‘自学’一类。自学的主要特点,是自己去寻求真理,往往还要先走一些弯路,然后才得到结论。结论不管正确与否,那寻求真理的过程是可贵的。”⑤这件事对张毕来说“触动我的心灵引起我动脑子想问题”⑥,开始对对当下的时事思索。从记事开始,家境贫寒的张毕来的就生活在军阀混战、自然灾害频繁的时期,残酷的现实和艰辛的生活,从小就砥砺张毕来的品格,同时军阀的专制统治对现实的反感。
张毕来到贵阳学习期间,受到思想积极老师的影响,开始接触了马克思主义,践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张毕来在老师蒋仲仁的影响下,开始解了“左联”的动态和阅读“左联”创办的书刊,开始阅读鲁迅的作品,鲁迅先生揭露北洋军阀血腥镇压学生运动而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对其“影响很大”,逐渐认识到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真面目。在蒋老师的影响下,开始阅读《资本论》和同学讨论。“在红军在江西的斗争以及由江西过贵州开往西北的长征的影响之下,用小纸条宣传党的主张。贵州虽然有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但先进的志士仁人都是在走出贵州后才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的,中共贵州省委是在长征途中党中央帮助建立的,受军阀的压制,党的思想传播相对滞后。而对于正读中学的张毕来来说,在白色恐怖下帮助宣传革命思想,其胆量和气魄是难以想象的。
日寇大举侵华,大片国土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为抵抗日寇的侵略,张毕来放弃学业,全身心投入抗日活动。1936年张毕来考上浙江大学。进入文理学院的教育系。浙江大学良好的师资条件深深吸引了张毕来,为其授课的老师有著名的国学大师钱基博等人。张毕来进校后,“很想读点书,做点学问”,但是好景不长,日寇实施大陆政策的关键一步——独霸中国,制造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寇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全民族进入抵抗日寇的阶段。对于在贵阳读书期间就参加抗日宣传的张毕来来说,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知识分子的担当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1937年底,张毕来自动终止在浙江大学的学习,参加了党领导的浙东抗日工作,开始了真正的革命生涯。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金华参与台湾义勇队的筹建工作。长期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当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爱国的张毕来自动放弃自己准备好好做学问的想法,投身到抵抗日寇的大潮中去,为挽救民族危亡牺牲了个人利益,也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鸦片战争,国门洞开,中华民族利益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蚕食,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各族人民群众都尝试探寻救国之路。位卑不忘忧国是中华民族爱国的传统。但是经济文化落后,长期受人遗忘的贵州民众,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征途上一直紧紧步随全国的步伐,甚至还是走在前面。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剧,贵州人总是承载着历史的重负,艰难地在现实中开拓创新,并充满着热情去追求未来。从苗乡黔东南州艰难启程的张毕来先生,虽然出生贫寒,但是积极进取,勇于牺牲个人利益投身于挽救民族危亡大潮。虽然近现代贵州先天物质条件落后,但是贵州民众具有以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敢于牺牲,坚韧不拔的可贵品质。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支助项目
注释:
①张毕来:《张毕来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7页。
②张毕来:《张毕来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8页。
③张毕来:《张毕来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7页。
④张毕来:《张毕来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8页。
⑤张毕来:《张毕来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9页。
⑥张毕来:《张毕来文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