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推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旋推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楚云杰1鲁晓峰(通讯作者)2

楚云杰1鲁晓峰(通讯作者)2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30021;2吉林省白山市中心医院134300)

【摘要】目的观察旋推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提供一种无创伤的新疗法。方法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旋推法)治疗颈性眩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配合TDP治疗。观察观察两组的疗程与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5%,而对照组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临床治疗颈性眩晕,用推拿手法(旋推法)疗效确切,且疗程短,易于让患者接受,达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推拿手法旋推法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044-02

颈椎病分型很多,各型的症状不尽相同,其中颈性眩晕其中一种常见症型。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1]。多数学者认为是基底动脉供血问题,但也有认为是椎动脉受压或椎动脉受刺激引起的痉挛[2]。属于中医的“眩晕”“痹症”范畴。

颈性眩晕发病率较高,诊治较难,国内颈椎病发病率可高达17%,而这其中有眩晕的患者可多达半数。因此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疗法治疗颈性眩晕刻不容缓。近些年来,治疗颈性眩晕有多种方法,药物,针刺,各种理疗,推拿等,尤其推拿治疗本病效果确切,临床已经得到证实,本文是用推拿的一种手法(旋推法)来治疗颈性眩晕,以达到临床的治疗目的。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门诊的患者,治疗组(旋推法40例。对照组(针刺组)40例。治疗组40例中,女性21例,男性19例;对照组40例中,女性22例,男性18例。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所制定的标准[3]将颈性眩晕归纳为:

(1)以眩晕主诉,伴颈部疼痛不适及活动受限,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心悸、出汗、高血压、头痛、颈肩痛、等症状。

(2)专科检查:旋颈试验阳性,颈椎棘突上或椎体两侧旁有压痛感,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3)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4)颈椎X线检查提示有颈椎退行性改变,可见正常的生理曲度消失等影像学表现者。

(5)排除其他原因(内耳疾病、脑部炎症、出血、外伤以及全身性中毒、眼源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眩晕者。

1.2.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药临床试验常见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2002年中的“中药临床试验颈椎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制定诊断标准。

(1)主症:颈项胀痛沉重,眩晕、头痛、膝软、畏寒肢冷。

(2)次症:耳呜、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1.3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诊断依据和中医辨证标准者;

(2)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男性或女性;

(3)试验前2周内未接受同类方法治疗者;

(4)知情同意,自愿受试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旋推法)

操作如下

(1)首先采用滚、揉、拿、弹拨法在颈肩部进行放松,以松解肌肉的紧张,疏通经络,时间为20-30分钟。

(2)之后采用“旋推法”,具体步骤:病人取俯卧位,头颈伸出床头之外并前屈,胸下垫枕,术者坐于床头前,面对患者头颈部,以第二颈椎棘突左偏为例,术者左手扶按于患者的枕部,拇指按于偏歪的第二颈椎棘突左侧,右手扶住患者下颌,将其头稍拉向前,并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稍用闪动力,同时拇指将偏歪的棘突向右侧推,可闻响声,术毕。

每天一次,七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二天,四个疗程后复查。

2.2对照组(针刺组)

2.2.1选穴

风池(双)、百会、率谷(双)、颈椎夹脊穴(双)

2.2.2操作

患者取坐位,百会、率谷穴用0.25×25毫针斜刺;风池用0.25×40毫针向鼻尖放向直刺,颈椎夹脊穴0.25×25毫针斜刺。风池、颈夹脊穴进针得气后用补法,留针30分钟,配合WS-101D周林频谱保健治疗仪照射,距离颈椎皮肤20cm左右。

每天一次,七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二天,四个疗程后复查。

3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4]。

(1)治愈:眩晕、头痛、恶心及其它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可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随访3月无复发;

(2)显效:眩晕、头痛、恶心及其它相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7因劳累或天气变化有轻度症状,但对日常生活工作无影响;

(3)好转:眩晕、头痛、恶心及其它相关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但时有复发,病情不稳定,对生活工作略有影响;

(4)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反而加重。

4结果与分析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分组例数治愈显效好转未愈总有效率%

治疗组4028(70.0)5(12.5)5(12.5)2(5.0)95.5

对照组4023(57.5)6(15.0)7(17.5)4(10.0)90.0

由表1可知,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5讨论

颈性眩晕指椎动脉颅外段受到到了颈部病变导致椎动脉的供血障碍,继而引起的眩晕。一般情况下认为是由于颈椎的退变、外伤等造成的椎动脉牵拉、受压、扭曲而引发一过性的血流障碍。由于颈椎病横突孔及周围组织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椎动脉第二段[5]

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和血管受压引起椎动脉的狭窄、痉挛、供血不足,临床中很多患者有颈肩部的疼痛,特别是前斜角肌压迫到锁骨下动脉及其椎动脉的起始处,导致一过性的眩晕。

目前针对颈性眩晕有药物治疗,比如用当归芍药汤加位治疗[6],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变血液流动;有针灸治疗,比如有针刺双侧凤池穴、百会穴、四神聪穴、颈椎夹脊穴等,还有温针灸、化脓灸、刺血疗法等,痛过针刺或艾灸相关的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气血的目的[7];以上方法对于颈性眩晕都有缓解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颈性眩晕都伴随着环枢关节的紊乱[8-9],因此环枢关节紊乱是发生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通过手法矫正环枢关节紊乱,再加上矫正之前的推拿放松手法,可以更好的改变血流速度,以改善椎动脉的供血问题,缓解眩晕的症状。

采用临床观察的方法将“推拿旋推法”与针刺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进一步为推拿旋推法治疗提供依据,为临床提供一种治疗颈性眩晕无创性的方法。临床实践证实,本疗法对颈性眩晕的治疗见效显著,安全实用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成,卡索.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与诊断及治疗[J].内蒙古医院杂志,2005,37(5):433-435.

[2]冯爱春等.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研究发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7):517-519.

[3]坑忠训.针刺四关、风池治疗颈性眩晕36例即时疗效观察.天津中医[J].2001,2

[4]尹建平,金远林,王海燕.针刺四神聪治疗颈性眩晕40例[J].针灸

[5]王峰等.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其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2):149-151.

[6]王莉.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0,5:1032-1033.

[7]沈雅婷,刘广霞,唐魏.针灸治疗颈性眩晕近五年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8(3):107-108.

[8]王楚怀等.环枢关节紊乱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探讨[J].现代康复,1998,2(6):530-532.

[9]游勇等.颈性眩晕与环枢关节紊乱的临床和X线表现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08,17(3):114-115.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No.2012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