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纪亮1周霞2(1齐鲁医院桓台分院耳鼻喉科山东淄博256400)(2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255314)
【摘要】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不同程度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将5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照听力水平分为轻至中度耳聋组12例,中重至重度耳聋组29例,极重度耳聋组16例。3组均采用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对3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的听力水平进行比较,评价治疗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轻至中度、中重至重度、极重度耳聋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6.6%、93.8%,3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听力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轻至中度、中重至重度、极重度突发性耳聋均能取得满意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值得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高压氧突发性耳聋疗效分析
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可伴随眩晕、耳鸣、恶心等症状,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原因不明确,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多采用综合治疗法,包括采用血管扩张剂、维生素B12、糖皮质激素、高压氧及卧床休息等。我院采用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法,获得满意疗效,现就我院2010年以来收治的不同程度度突发性耳聋患者54例,进行如下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54例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33例,女21例;年龄16-69岁,平均(52.4±8.6)岁;病程4h~1个月,其中≤1d5例,2~7d11例,7~14d20例,≥14d18例;左耳26例;右耳23例;双耳5例;耳聋轻至中度(26~55dB)12例,中重至重度(56~90dB)29例,极重度(﹥90dB)[2]16例。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3组患者均采用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常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抗凝溶栓药物、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治疗时,患者入舱后空气加压20min,至舱内压力达0.20MPa,稳定后戴面罩吸纯氧25min,吸空气10min,再吸纯氧25min。每天1次,每15次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3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听力值进行比较。
1.3疗效评定3组治疗前后进行听力功能检查,显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听阈值平均提高>30dB;有效:上述频率听阈值平均提高15~30dB;无效:上述频率听阈值平均提高<15dB[1]。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2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x-±s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临床疗效
轻至中度、中重至重度、极重度耳聋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6.6%、93.8%,3组总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3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2听力值3组治疗前后听力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3组治疗前后听力值比较(x-±s,dB)
4讨论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内耳微循环,提高内耳组织氧分压,以促进内耳细胞的新陈代谢、钠钾离子泵的功能和耳蜗电生理的恢复。
对于突发性耳聋,临床上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常规药物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作用早已得到临床肯定[3]。高压氧治疗是将患者置身于高压氧舱内进行加压、吸氧,已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主要机制是改善内耳的微循环、减轻缺血-再灌注和自由基对耳蜗的损失、减轻免疫反应对内耳的伤害、减轻内耳的水肿。高压氧治疗可以迅速提高人体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增加内耳的内外淋巴液氧分压,改善螺旋器内外毛细胞和壶腹脊、囊斑的毛细胞的缺氧状态,改善内耳毛细血管内皮的通透性及内耳因缺氧而致的水肿[4]。充分的氧供可促进听力功能的恢复,改善耳鸣的情况。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法,结果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的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轻、中、重度耳聋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6.6%、93.8%,且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治疗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综上所述,高压氧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轻至中度、中重至重度、极重度突发性耳聋均明确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5):325.
[2]沈晓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0.
[3]王萍,骆文龙.突发性耳聋治疗进展[J].吉林医学,2012,33(19):4179-4180.
[4]时胜武.浅谈利用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J].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30(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