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明江苏省新沂市高级中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诗歌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朗诵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朗诵激发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0-0085-01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话都直指一个内容,即朗诵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似乎更多的教师乐于把技巧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慢慢地忽视了文本的朗诵,特别是诗歌的朗读,更可怕的是学生也渐渐不喜欢大声读书了,甚至日渐失去了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乐于读书,如何才能从朗读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我口读我心,我心由文出
就语文学科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的特点来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一个无法回避的任务。而朗读教学恰巧就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工具,学生开口读书了才能慢慢地投入情感,乐于读书,进而主动地思考,最后才能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笔者在李白《将进酒》的教学中的尝试如下:
《将进酒》是咏酒名篇。本诗属较难把握的诗歌,对这样的乐府歌行,我的备课思路是:在朗诵前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既要把握整体的情感基调,又要注意每句所表达的细微情感,根据情感的变化判定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和停顿的长短。尽量让学生从反复的朗读中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及其艺术魅力。
前四句内容相对简单,学生一看便知应读出慷慨生悲的声势。接着诗歌的情感开始由慷慨生悲慢慢地转向欢乐。“人生”以下十句写欢。虽已慷慨生悲,但诗人内心的激情再次燃烧起来,继而转悲为欢,应读得掷地有声,气势磅礴。“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所以应该带有一些愤慨牢骚在里面。“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但“古来”两句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因此,“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的语调读。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欢→愤→狂。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练习朗诵,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感情要投入,要能够走进文本,语速不要太快;(2)在诵读的过程中一定要自信,如果遇到错误,先跳过,接着读完;(3)在有同学读书时,其他同学要保持安静,同时将读错的地方标记下来。在分析朗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培养了情感,而且发展了思维,看似简单的诗歌朗读,其实把诗歌的精气神都包含了。
二情由声出,读中感悟
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载体,对诗歌而言尤其明显,因此对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诗歌,要引导学生大胆的去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意的语言,在朗读中进入美的意境,还要把优美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经验联系起来。同时,朗读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到读出一种美感来,由读出节奏、韵味到读出情感、意境。读出美感和读出意境是读的最高境界。朗读可用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指明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散读、齐读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耳、脑等感官,同时还要调动学生感悟各种风格的语言,用形象性的文字培养学生的形象感悟,用深刻的文字培养学生的意蕴语感。久而久之,像李白的飘逸绚丽、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雄壮、李煜的哀伤凄婉、晏殊的温润秀洁、柳永的缠绵悱恻、周邦彦的清丽雅致、李清照的婉约含蓄等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都能大体了解。
笔者在《兵车行》的教学中就是用朗诵来展开教学的。《兵车行》虽是一首长诗,但内容却不难理解。笔者认为学生对杜甫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了解颇多,因此决定在本诗的学习中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感情。
三以读为乐,其乐无穷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资源,推动诵读氛围的形成。我所带的两个班级里都有学生爱好朗读,而且他们音质非常好,感情的把握也很到位,笔者就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让他们在课堂上领读、示范朗读,甚至通过开朗诵会的方式给他们展现自己朗读才能的机会,以感染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朗读。在这样的气氛下,我班的诗歌朗诵不再是难题,背诵的质量也非常高,而且大家在反复的朗诵、背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巩固了对诗歌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真正体现了“语言是习得的而不是学得的”这一观念。
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的语感培养起来了,语言文字之美品味出来了。在酣畅淋漓的诵读中,读出诗中意、弦外音,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进而走进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再走出文本,走向我们美好的生活。
“眼观其文,耳听其声,心为其引”,诗到佳处时,请大声地朗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