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山东省胜利油田胜北医院山东东营257064)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0-0189-02
【关键词】下肢骨折DVT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大部分住院患者至少具有1项以上的DVT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进一步增加PTE发生的几率[1],我院在2003-2008年期间收治相关病人368例,发生有症状DVT者5例,其中1例并发肺栓塞死亡,发生率1.36%。故DVT防治任务艰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1发病率
DVT是多因素参与的常见病、多发病和高病死率疾病,美国每年至少有20,000,000例新发DVT,其中近1/10的患者死亡,被称为“隐性杀手”,而DVT存活患者复发和慢性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北京协和医院对103例DVT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发现,这些病例中PTE的发生率为44.7%,有危险因素?8.3%。
2发病机制
2.1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流速缓慢或产生涡流时,血小板会沉积黏附在血管内膜上,当激活的凝血酶和其他凝血因子在局部达到了凝血所必需的浓度时,便导致血栓的形成。
2.2高凝状态高凝的原因可能为:休克、脱水、红细胞增多等症导致血液浓缩;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释放大量凝血酶原;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卒中和血栓史等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血中雌激素含量增加。
2.3静脉壁损伤多见于各种创伤性操作。静脉壁损伤后释放凝血因子、组织凝血活素,启动外源性凝血栓途径,使血管收缩和血管损伤,甚至引起正常的血管内弹力板断裂,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并网罗各种细胞而形成血栓。
3预防
DVT基本预防原则是早期运动和使用抗凝药物。
3.1对高危人群进行评估,做好宣教。
3.2物理预防①间隙性下肢气囊压迫,对预防下肢DVT有很好的效果。一方面是因为搏动性的小腿充气可以增强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另一方面,可以使静脉完全排空,保护瓣膜功能。②在普外科手术中,单独采用分级弹力袜,血栓的发生率为21%,如分级压力袜和小剂量肝素联合应用则降为4%。③张燕华等认为除协助、督促患者定时翻身外,还应指导及鼓励患者进行下肢锻炼以利于静脉回流。④循序减压弹力袜(GEC):手术中使用GEC可限制静脉的过度扩张,改善血液淤滞状态,减少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3.3药物预防药物预防的方法包括低剂量肝素,剂量调节皮下注射肝素,口服抗凝剂华法林,新型的抗凝药物合成戊糖和抗血小板因子等。
4护理
4.1一般护理
4.1.1环境给患者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湿温度,以利于静脉回流。
4.1.2饮食进食低脂、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食物。严格记录出入液量,给予充足水分供应,保证出入平衡。
4.2患肢护理
4.2.1体位患者应卧床休息1~2周,取患肢抬高位,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
4.2.2疼痛和压痛的观察护理患者早期切忌按摩挤压,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可以减轻胀痛。必要时按医嘱使用止痛剂减轻患者的痛苦。
4.2.3肢体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膝上、膝下固定平面的周径,与以前记录和健侧相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及时了解患肢肿胀消退的情况。
4.2.4防止褥疮要注意保持床单元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床单,防止褥疮。
4.3注意血管保护偏瘫病人静脉输液时应尽量选择在健侧,同时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或置管,避免浅静脉注射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尽量减少扎止血带时间,多采用上腔静脉留置置管方式。
4.4预防出血倾向按医嘱使用抗凝药,抗凝药物的给药时间和剂量应严格准确。用药期间应配合医生做好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等检查,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术区刀口有无出血及渗血,引流液的色、质、量。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注意消化道出血的发生,防止应激性溃疡。
4.5肺栓塞的护理对下肢DVT患者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予以支持性护理。
4.6心理护理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怀,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4.7出科指导①出科前应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弹性绷带或穿弹性袜,松紧适宜,大小应合符个人腿径的需要[2]。②指导患者劳逸结合,避免久坐久卧,主动作下肢自我按摩,少穿束身衣。③进食低脂且富含纤维素的饮食,适量饮水,保持大便通畅,说服患者戒烟。④按医嘱继续服用抗凝药,嘱其应注意的事项,定期门诊复查凝血酶原时间。⑤行了下腔静脉滤过器置放术的患者,出院前应拍腹部平片一张,以后每年回院摄取腹部平片一张,以了解滤过器位置有无移位。
参考文献
[1]许军阳,李光绍,郑德清,等.肺血栓栓塞3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10):622~623.
[2]郭桂芳,姚兰.外科护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