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现状与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现状与进展

薛小伟

包头医学院中心临床医学院普外科薛小伟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恶性肿瘤;临床诊治

[中图分类号]R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2-CR

前言

胃肠间质瘤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间叶细胞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且年发病率为10-20/100万,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而4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低,且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性[1]。数据报道显示:GIST患者中50.0%-70.0%发生在胃、20.0%-30.0%发生在小肠,结直肠发生率约占10.0%-20.0%。国内学者研究表明:20.0%-30.0%GIST为恶性肿瘤,且11.0%-47.0%患者确诊时已经发生肝、腹腔转移。GIST病因复杂,普遍认为与KIT或PDGFRA基因激活突变有关,患者多呈CD117阳性表达。国外学者研究表明:GIST的基因检测及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已经开始用于临床,在GIST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本文将以GIST为起点,分析GIST患者早期诊断方法,探讨GIST患者临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胃肠间质瘤诊断

1.1胃肠间质瘤病理学分析

从病理学角度来说,GIST具有明确的边界,且多呈椭圆形,红色或白色肿块。而对于巨大的GIST可伴有出血、坏死及囊性病变。在显微镜下可见GIST上呈梭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或混合型[3]。国外学者进了一次实验,实验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额GIST组织中CD117,结果表明:94.0%-98.0%GIST患者CD117呈阳性表达,且该蛋白在其他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或不表达[4]。临床研究表明:DOG1蛋白亦是GIST患者中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该指标在85.0%-95.0%患者GIST组织中表达,但是DOG1蛋白在突变型与野生型GIST患者中无明显差异性。为了提高GIST确诊率,国内外学者结合GIST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病理诊断标准[5]。(1)组织形态与GIST具有高度的一致性;(2)CD117免疫组化呈阳性;(3)尽管CD117呈阴性,但是DOG1呈阳性;(4)CD117与DOG1均呈阴性,但是胃肠间叶细胞中存在KIT、PDGFRA基因突变者均可确诊。

1.2胃肠间质瘤基因检测

GIST病因复杂,其发生、发展常伴有基因突变。国外学者研究表明:GIST基因检测是分析KIT基因的9、11、13、17外显子与PDGFRA基因12、17外显子。GIST患者常伴有明显的基因突变,且主要发生在11外显子,其次为9外显子;而13与17突变发生率较低[6]。PDGFRA基因突变好发于胃部GIST患者中,具有典型的上皮样肿瘤特点,且多表现为惰性。国内学者研究表明:PDGFRA基因突变更多的发生在18外显子中,对于TKI存在药物耐药性。因此,临床上加强GIST患者基因检测能实现临床的诊断,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

2胃肠间质瘤临床治疗

目前,临床上对于胃肠道间质瘤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法各有优缺点,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病情发展,具体如下。

2.1手术在胃肠间质瘤患者中的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且术前内镜、超声内镜、CT等检查确诊率较低,再加上临床活检取材相对较少,导致术前诊断难度较大。手术治疗是GIST患者中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能切除病灶组织,延长患者寿命。国内学者研究表明:GIST具有高度恶性潜能,手术治疗时应遵循以下适应证:(1)肿瘤大于2cm;(2)肿瘤生长或具有恶性倾向,包括:组织边界不清、溃疡、出血或伴有局部组织坏死等;对肿瘤瘤体体积小于2cm且无明显恶性倾向者,应加强患者随访,充分评估患者手术耐受性,对于存在明显的手术适应证者应尽早完成手术治疗。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由于姑息手术无法将病灶组织切除,对于转移性GIST患者应避免直接进行手术治疗,应选择术前伊马替尼作为标准治疗方法[7]。扩大手术亦是GIST患者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但是该手术并不推荐,过多的切除病灶组织好增加手术风险,不利于患者恢复。国内学者研究表明:GIST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必须避免瘤体假包膜的破损,保证具有足够的切除范围;对于已经侵袭邻近器官的组织应连同受累的器官一同切除,避免瘤体破裂与播撒。

2.2药物治疗

(1)辅助治疗。辅助治疗是减少或延缓手术切除后残存的GIST常用的治疗方法。国内学者研究表明:根治性手术后给予伊马替尼治疗1年有助于延长患者寿命,降低术后复发率。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对于GIST高危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3年辅助治疗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与安慰剂相比能降低术后复发率、病死率。因此,目前对于确诊的GIST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治疗3年能获得良好的预后;(2)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是术前常用的治疗方法,能缩小瘤体,延缓病情发展,从而能为患者手术治疗奠定基础。国内学者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时间一般在术前6-12个月,在肿瘤获得最大反应时行外科治疗,能巩固手术效果。(3)伊马替尼。国内学者研究表明:进展期GIST患者确诊后给予伊马替尼治疗,避免直接进行减瘤或姑息手术,且药物初始剂量每天400mg,对于KIT基因9外显子突变者,伊马替尼药物剂量应增加到600-800mg。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胃肠间质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导致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丧失了最佳诊疗时机。目前,临床上对于胃肠间质瘤主要以病理组织检查为主,能帮助患者确诊,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对于确诊的患者应立即给予手术或药物治疗干预,治疗前、后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及身体状态评估,提高患者手术治疗耐受性、依从性;同时,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预后评估,及时根据患者恢复调整治疗方案,使得患者的治疗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何苗,范晶,王子卫,等.胃肠间质瘤临床诊治现状与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7,22(11):1315-1320.

[2]洪春燕,王加伟,叶惠青,等.基于临床诊疗规范的胃肠间质瘤ICD-O编码质量研究[J].中国病案,2017,18(5):46-48.

[3]晓俊,刘亚斌,刘毅,等.胃增强CT与超声双重造影诊断胃间质瘤临床价值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9):5773-5776.

[4]牛娟娟,万林凰,王永红.MSCT动态增强扫描在进展期胃癌与胃间质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11):1517-1519.

[5]陈斯乐,宋武,彭建军,etal.局限进展期胃肠间质瘤行伊马替尼术前辅助治疗23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5):546-550.

[6]李子禹,李双喜,季加孚.胃肠间质瘤治疗焦点问题——胃肠间质瘤术前靶向药物治疗与手术时机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8,38(5):494-497.

[7]李茶香,罗和生,罗云春,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7,34(2):221-224.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