趟过“童年河”的艺术经济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7-12-22
/ 2

趟过“童年河”的艺术经济人

释舟然

范学宜是看一眼就会喜欢上的那类人,举手投足间都有抒情的味道。因为《夜宴》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大家认识了她,但她早已是个拥趸无数的诗人兼成功的画廊经纪人,还制作过一张专辑。活得比谁都努力,也比谁都通达。“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作品”,在她位于北京798工厂的XYZ画廊里,她淡然地说。

苦难掩不住诗的人生

学宜出生在中国最北边的漠河。5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二。母亲精神失常,动不动就往外跑,学宜的童年记忆就是漫山遍野找她。而妈妈病得不太厉害的时候,就是天堂。

到了8岁,她什么都做,挑柴担水、照看幼弟、卖东西换钱,当地人或许还能想起集市里那个安静地坐在一隅,说“你给多少就是多少”的女孩。

她曾偷废铁卖,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同龄女孩发现。她把学宜拦在窄巷里,两人都沉默,一只蝴蝶落在藏着废铁的筐上。女孩让路了,但学宜知道注定无路可逃。女孩后来抢了她销赃得来的2块5毛钱飞快地跑了。那瞬间,学宜却奇怪地如释重负,“感觉她抢走了我的坏命运,从此我不再偷东西。”这个故事后来写入她的自传式电影剧本里,很多导演看了都爱不释手,包括香港的张婉婷。

学宜11岁时才上学,那还是因为弟弟不爱上学总逃课,父亲心疼那交了的学费,就让她替着上学了。谁也没想到,她读书会那么好。六年级时还得了全国作文一等奖。

那时候学宜家所在的农场经常放露天电影,有电影的日子对她来说就是盛大的节日。为了可以静静体味电影里的一切不被打扰,她总是早早就爬到了树上。至今她还记得看《佐罗》时,电影散场时分,她难过到了极点,趴在树上迟迟不肯下来,她喜欢佐罗,幻想他会从银幕上走下来把她接走……

学宜顽强成长,一颗心没有被现实击碎零落成泥,而是打磨出了坚定、洁净、美丽的光芒,至今老家的乡亲们提起她,都会说:“喔,二丫啊,那闺女最爱笑了!“


贫穷却从不为钱发愁

21岁读完高中,学宜就去挣钱,做过很多营生:在当地当过新闻干事、200元一个月的饭店迎宾,后来承包了汽水厂才开始赚点钱,母亲那时候也已好转。24岁的一天,她突然觉得应该离开村庄。于是剪去长发,独自一人,就带了1500元钱坐上火车远行。她游荡来到了北京。正是阳春三月,火车进入城市,扑面而来的迎春花跳进了学宜的眼里。一种亲切,把准备四处游走的她留了下来。站在北京熙来攘往的街头,学宜觉得消失在茫茫的人群中,没有人认识她,也不会有人打扰她。

一开始她住在地下旅馆里,她是一个漂亮女孩,于是夜里总是有不三不四的男人来敲门。旅馆里的服务员告诉她:“你像个学生,应该住到学校里去,那里又便宜又安全,吃的也好!”于是,学宜就在街上乱走,这一走就走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学宜就想,我怎么才能住到学校里去呢。她看见校园里的橱窗上张贴的短期英语培训招生启事,立刻动了心,花了420元,报完名她问人家:“那我的住宿怎么办?”当时所有的人哄堂大笑,但有些窘的学宜还是倔强地说:“我来你们这上学你们得管我住地”。或许被学宜的质朴打动了,就在这时,一位老师抬头看了她一眼,他说你过来我看看你的身份证,之后他给她递过一张字条:“拿着这条子,上三楼找吴老师,让他给你安排。”十五分钟后,学宜已经坐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女生宿舍的床上了。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奇迹的地方。

后来,学宜就去找工作,在人才市场她看见一个家具厂的展台布置得很漂亮,她喜欢漂亮的东西,就走上前去:“我要应聘。”人家问她:“应聘什么?”她说:“卖家具。”自信满满的样子,让她顺利得到了这份工作。后来她才知道,这家家具店,在北京极有名,卖的全是意大利进口家具,家具店条件不错,每个月有提成,尤其还管住宿,这对于到处流浪的学宜来说是最好不过了。学宜的商业才能在这一阶段初露端倪。她从来没有卖过东西,但凭着冷静细腻的观察和艺术的鉴赏力,学宜总能提供给消费者最客观最诚挚的建议。她会真诚地告诉顾客:“这个不好看,你不要买。我建议你买那种……”她总是说自己的家具不好,可是天知道她有着什么样的魔力,销售业绩连续六个月在全公司排名第一。就在老板对她另眼相看,准备派她去开设分店的时候,学宜辞职了。因为她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带着卖家具存下的钱搬回到校园里,开始了她最想要的自由生活。她从不为钱发愁——有钱的时候,就去附近的“万圣书园”看看书,坐在未名湖畔写写诗;一旦没钱了,她就去找工作,什么工作都行,一旦攒够了5000块钱,她就马上辞职,过回自己想过的生活,并把对生命的感悟与向往都化成诗句,记录在自己的《童年河》里。

1998年,那年过年学宜没有回家,大年初一,她一个人坐着公共汽车去了北大,假日里北大安静极了,她突然间觉得阳光是那么美好,而这种好的阳光却没有人来和自己分享,她就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叶子怎么不来享受阳光,虫子去了什么地方,古老的岁月,年轻的阳光永远都挂在窗上……”写完后的她特别高兴,像吃了大餐一样。迄今她都认为那是自己写得最好的作品。


追求完美寻找价值

在曾经穷困的北漂日子里,她遇到了许多与她同样命运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画家。出于对油画的特殊喜爱,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学宜,竟能够准确地诠释出这些画家的思想。而这些画家贫穷的生活状态却让她感到心疼,她觉得艺术家不单需要钱,更需要赞美和呵护。她是一个有些江湖义气的人,便经常义务帮着他们卖画,还真的卖出去不少,一来二去,她就成了许多画家的经纪人。

1999年她第一次做画展,就花光了所有钱,兜里只剩下100元。那次是为画家刘辉,展览在国际艺苑,北京非常有名的美术馆,一个五星级的地方。展览很成功,当天就卖掉17幅画。凭借她天生的鉴赏力,发现了很多好画家,他们曾经默默无闻,但经学宜的慧眼相中,几年后即扬名国际,身价倍增。画家王京东便是一例,学宜找到他时,他还靠着父母过日子,除了画画一无所长,学宜诠释他的画:“像歌剧,无比盛大,每一个人都是角色,每一朵花都那么矜持……”后来,学宜帮他拉来了赞助开画展,很快便脱颖而出,尤其受到了诸多女性的认同。

学宜最多的时候也只代理两三位画家,因为她认为经纪人必须非常热爱自己所代理的作品并全心投入才行,太多了会累心。有些画家经过她的推广,被更有实力的公司看中,她会选择放人,“人往高处走是应该的。而且我会因此觉得很有成就感”。她的豁达,让很多有实力的画家都愿意和她合作,而她的名字,也成为艺术品交易圈中的一种口碑。

如今她在北京的“798工厂”拥有了自己的画廊。“微笑着送别一个个成名的艺术家,再把目光关注在其他默默无闻的艺术家身上,周而复始,是我最大的乐趣所在。”她说。

其实她更愿意别人把她当做诗人。因为这么多年来,写诗早已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成了一种本能。也正是因为那些诗歌,让著名作曲家谭盾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电影《夜宴》需要一首片尾曲的时候,谭盾第一个想到了她,他们谈了两个小时,谭盾说:“我相信你,你放手去写吧。”她说:“那你别催我,我不喜欢在压力下写东西”。她哪里用人催,仅仅花了一个晚上,就拿出了三版歌词,冯小刚看了之后说:“都很好,放弃哪一版都心疼,只能是忍痛割爱。”

电影放映以后,很多人都说:这首歌,已经成为这部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在有很多电影、电视剧来找她作词,可她最希望的是专门为孩子们写些歌,很快,她的第二本诗集就要出版了。爱情远不如大树可靠

她不谈恋爱,“相信爱情还不如相信一片叶子,叶子能看到变绿变黄。爱情看不到。”

在许多人的想象里,这样美丽又能干的女子,一定有着多姿多彩的爱情生活。可是在学宜看来,爱情就是:爱了,怎么都行;不爱,转身就走。

这样的利落和洒脱,是因为她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男人和爱情都是脆弱的。那还是在小时候,妈妈的精神病发作,她和爸爸送妈妈去精神病院,看着妈妈被医生领进那扇大铁门,她伤心欲绝,本能地想从父亲那里寻找安慰,可是一转脸,却发现父亲已经是泪流满面,她在瞬间警醒:在某些人生的关口,也只有靠自己,连父亲都是不可靠的。

所以直到今天,学宜始终觉得单身没有什么不好,她认为:对于爱情,男人永远不如大树可靠。

然而,这并不代表她没有用心爱过,她反而比别人爱得更深,但对于那些过往的爱情,她记得的全是美好。她记得那个优秀的新西兰男人,有一天打来电话,她说:“好久不见。”男人沉默片刻,说:“是的,很久,一年零八天……”

“生命将给予你的,必然会给你,无需等待,也不必远行,它会用最恰当的方式、最合适的时机呈现给你。人生如此短暂,能够留下一些关于爱情的美丽场景,已经不错了,还强求什么呢?”说这些话时,她的表情单纯而安详。

她评价自己:我是一个积极而宿命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