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两年的“次贷”危机,让我国的汽车及相关产业出现了极具戏剧化的一幕:一方面,乘用车行业迫不及待地“出海打鱼”;另一方面,商用车行业如饥似渴地“引狼入室”。“出海打鱼”的大都被弄得灰头土脸却乐此不疲,而“引狼入室”的也是前赴后继。事实上,增长迅速的中国重卡市场一直是外资巨头虎视眈眈的“肥肉”,今年以来中外巨头更是频频“牵手”,国内车市再次掀起“资产重组热”,各种并购、合作、合资热潮络绎不绝。
外资群狼
相对于乘用车而言,国内商用车的强势地位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的辉煌可谓是有目共睹,外资企业一直觊觎我国商用车这块肥硕的市场,但遭遇碰壁居多,令其并不能像在乘用车领域一样春风得意。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轻型商用车占全球的五成,重型商用车占全球近三成,但是国内产品尚不丰富、结构较为单一,面对着我国还未完全开发的商用车市场,广阔的市场前景及丰厚的利益回报令这些外资巨头蠢蠢欲动,竞相出手。
“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继续在华积极拓展业务”,今年7月,新通用成立、国际运营部落沪时,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韩德胜如是说。
就在时隔两个月不到的8月30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在长春宣布“一汽通用轻型商用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在新成立的一汽通用中,中国一汽与通用汽车各占50%股份,项目总投资20亿元,注册资本12亿元。合资经营期限为30年,合资公司注册地为吉林省长春市。此外一汽哈尔滨轻型汽车有限公司和一汽红塔云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均为合资公司的子公司。
对于已经把中国视为全球最重要市场的通用汽车来说,迅速扩大在华市场份额以弥补其他国家市场的销量萎缩十分必要。进一步开拓中国市场、夯实中国业务支点是最迫切的任务。
“轻型商用车在中国的销量占全球销量的52%,并且这一比例还在增长,我们希望通过与一汽集团的合作,通过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在这一市场上取得更好的销量成绩。”一汽通用轻型商用汽车公司总经理狄德威说,他此前的职务是通用中国商用车研究部总监。
无独有偶,今年年初,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就对专用车市场流露出不同以往的兴趣:“专用车市场太大了,虽然其产量不会太大,但效益一定会很好,我们要全力以赴把专用车业务做强做优。”时隔半年,“沈阳华晨专用车有限公司”浮出水面。
缘何中外车企纷纷抢滩中国商用车市场?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专用车的需求逐渐增大,专用车市场已有相对独立的市场空间和更加明确的客户群体。
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专用车年需求量将达70万辆,而目前国内专用车的年生产能力只有30万辆。在专用车品种上,目前国际上已达7000多种,而国内仅有1000多种。可以说,无论从市场需求量还是品种数量上看,专用车的发展前景都非常广阔。
技术陪嫁
今年以来,外资在这个领域动作频频。首先是北汽福田与戴姆勒•奔驰高调签订合资协议,双方同意优先选择福田的中重卡产品进行战略合作,仅生产自主品牌的欧曼重卡。但在上世纪80年代,要想在合资企业中保留自主品牌是很难想象的,更别说在合资企业中单独发展自主品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卡车企业在与国际汽车巨头的对话中处于弱势地位。“没有技术就没有话语权”成了汽车行业中一条不成文的“潜规则”。
紧随其后,曼入股中国重汽更是引起了“轰动效应”。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整车和欧Ⅲ、欧Ⅳ、欧Ⅴ发动机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和售后服务领域展开合作。一汽和通用的商用车合资项目也于上月底签约。而后,就传出一汽与通用合作、上汽与依维柯扩大合作的新闻。此外,东风与沃尔沃或将重启合资谈判。这些合资的目标无一例外都是奔着一个目标——技术。
随着物流市场的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其对重卡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节油、安全、高出勤率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重卡正在成为主流。“重卡企业之所以纷纷引进新技术、新车型,正是看到了这一趋势。”一位业界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外资巨头们争先恐后地与中国的重卡企业确定下合作规划,充分说明了中国市场已成为这些国际巨头的新的重要战略市场,而且是一个可以助其进一步实现市场和业务多元化、分担风险、平衡盈亏、兜售低于本国排放标准的技术并培养这一技术的主要跟随者的市场,同时因为中国市场相对较好的发展前景和以往在华的不甚成功,国际重卡企业们已经卯足了劲要在中国市场赢取他们期望已久的利润。
在戴姆勒和福田签署合作协议后,上汽依维柯红岩(及其动力总成供应商上汽菲亚特红岩)、沃尔沃与不定清的合资伙伴、广汽日野、曼与中国重汽、纳威司达和卡特彼勒的合资企业与江淮、佩卡与郑州企业的一系列动作,在中国重卡市场形成了一股明显的中外合资合作潮流,而与此前“买艺不卖身”合作模式不同的是,此次合作潮却是“买艺卖身”。这新一轮的中外重卡企业合资、合作潮,有着之前完全不同的特点。这次的合资、合作更多的是将先进技术本土化,将结合中外双方竞争优势的产品引入国内市场,这才是真正令本土企业感到有压力的地方。
一阵新风吹过,我国的重卡企业又将面临怎样的局面?我们首先将能看到的是我国重卡企业在技术面上会有一定的收获。目前海外重卡企业大都针对高档市场推出产品,其拥有较强的欧Ⅳ、欧Ⅴ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制造和生产能力,加上实力雄厚的底盘研发能力,都将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中国重汽董事局主席马纯济表示,只要在合资过程中将外方的发动机和整车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重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大大提升。其次,中外双品牌共存的新模式,可能成为今后国内重卡合资企业的主流模式。目前,我国重卡产品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已被世人认可,但品牌建设方面依旧欠缺,这直接导致了我国重卡产品的客户相对集中,无法受到国际大型采购商的青睐。为此,共同发展双品牌,并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成本和提升品牌,成为合资重卡企业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