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荣辱观”的翅膀高飞——浅谈如何细化荣辱观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

/ 3

插上“荣辱观”的翅膀高飞——浅谈如何细化荣辱观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

浙江省温州市殴海区丽岙镇第三小学黄美玲325060

【摘要】: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些传统的美德已悄然离我们而去。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美丑莫辨、善恶不分、是非混淆的倾向。笔者就这一现象,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突破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如何将荣辱观细化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

【关键词】:加强识别榜样示范实践监督组织活动

随着外来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社会环境的急剧转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冲击着我们优秀的传统道德和高尚的价值观念,也使广大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模糊,一小部分人表现出美丑莫辨、善恶不分、是非混淆的倾向,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问题大学生”屡屡暴露,学生比吃、比穿,比谁的父母官大钱多,却对父母、对周围的朋友漠不关心,不讲科学、崇尚网络预测的现象普遍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思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承担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坚持胡锦涛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细化和内化,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

一、加强识别,知荣辱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些传统的美德已悄然离我们远去,现在的青少年虽然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但存在着劳动意识缺乏,责任感缺失,自私冷漠,见利忘义等道德问题。

请看:

镜头一:清晨,老师和学生陆续走进校园,当红领巾礼仪岗的少先队员向踏入校园的同学行队礼并微笑着问好时,有的学生态度冷漠,甚至毫无反应。

镜头二:走廊上,和同学撞了一下,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镜头三:教室里的卫生角,垃圾桶已被塞得严严实实,学生或是事不关己,或是视而不见。

……

这些在校园中普遍存在的镜头,折射出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处于沉睡与模糊的朦胧状态,亟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唤醒,去激发。

(一)事实明理。

把“荣辱观”教育细化,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事实材料,让学生通过对某一事实的审视和探讨,使其在现实的情景中体会荣辱观,理解荣辱观的真正涵义。在平时,我激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的一张废纸能捡起来,同学的学习用品忘带了能主动借给他,打饭时见到有人插队,能勇敢地出面制止,如此等等。从小事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我让孩子们用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一张张精美的贺卡,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为自己的亲朋好友送上最真诚的祝福。让他们在写一写、做一做,唱一唱中切切实实地体验“知荣辱”的快乐。

思品课中,我认真地把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钻研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方法,着眼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针对某一现象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不但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更是他们荣辱观念大碰撞的锤炼场,学生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接受了一次又一次“荣辱观大洗礼”。《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介绍的是社会中的各种职业。当学生围绕“说说你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的看法”这一话题进行大讨论时,大多数同学都对“清洁工”、“服务员”之类的职业持鄙夷的态度。谈论这些职业时,他们有的皱起眉头,做出讨厌的表情,有的甚至发出了带有明显嘲讽意味的唏嘘声,众口一词的评价尤其令人担忧:“这些都是没本事的人干的事!”针对这一现象,我引导学生以“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作为衡量职业“贵践”的标准,为他们设置了“如果少了这些职业,生活将会变得怎么样?”的情景题。通过广泛的交流,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一种职业在社会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没有贵践之分,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了要尊重所有的劳动者,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二)箴言启示。

箴言,以其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的意境,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课余,让学生广泛收集箴言,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使用语言艺术,而且可以让学生明荣辱,增加信念,回味无穷。如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和为贵”。墨子:“兼相爱”、“爱无差等”。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学生学习和收集的不仅是隽永美文,而且“文以载道”,透射的科学哲理光华使人豁然开朗,鼓舞人心,宛如一盏盏点亮学生思想的明灯。

(三)文学感悟。

文学,集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于一体,通过诵读文学作品,能够唤起学生对荣辱观的思考,激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的强烈意识。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著名蒙学教材,它具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为此,我搜集了《三字经》和《新三字经》的资料,分别印发给学生,利用晨间活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渗透,同时结合语文的课堂教学进行知识整合与拓展,使中国文明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回归道德传统,倡导荣辱观念。

每周,我特意安排两节“读书活动课”,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阅读。通过阅读文学资料,让学生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团结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以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侈”的勤劳俭朴的美德。所有的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营养,只要不断地挖掘,便能使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思品课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入文学典故,让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感悟荣辱。在一堂课中,当谈及“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一主题时,我为同学们讲述了《明山宾赔本卖牛》的故事。学生对故事和主人公的理解之深刻是我们所始料未及的。他们认为:明山宾确实够“傻”的。牛的病已经治好,而且已经被人家痛痛快快地买去了,他却要跑回去向人家坦白货有毛病。结果,他少得到了三分之一的钱。这算不算吃了大亏呢?对于诚实者来说,他的答案只有一个: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照自己的良心去说话、办事情。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答案。所以,在他们看来,即使是投机取巧,占人便宜都是不能允许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人和事,我们都应该多一份诚实和谦让,少一点投机取巧,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合理、更美好。

二、榜样示范,讲正气

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少年儿童精神或心理发展的中心概念。因而发动学生多方收集古今中外名人志士的事迹,对于青少年儿童正气的培养意义重大。

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在中华历史上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周恩来,七岁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钱学森,我国导弹之父,在新中国诞生之际放弃荣华富贵,毅然回到祖国,把自己当一支蜡烛燃烧在科学的道路上,推动着祖国科学事业的不断前进;邱少云,为了大部队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鲁迅,为了拯救整个民族的思想,弃医从文,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凛然正气,与反动派斗争了一生;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却掏钱救济战友的家人……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他们公而忘私、助人为乐、敬老尚贤、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张扬着道德的大旗,耸立着一座座人格的丰碑,为青少年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名字在学生心中扎根,促使他们立志做一名自强不息、堂堂正正的人。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和善良的心灵去寻找和发现身边有着同样高尚道德的榜样人物。在一次以“寻找生活中的榜样人物”为主题的思品课中,孩子们是这样说的:“父母亲抚养我们长大,每天都不辞辛劳地工作,却毫无怨言,令我们敬佩。”“不管刮风下雨,老师都陪伴在我们身边,他教我们学会了1、2、3;do、re、mi;one、two、three,我们应该向他们敬礼。”在充分的交流中,学生意识到,榜样离他们并不遥远,榜样就在他们身边,并立志要做文明规范的楷模。

三、实践监督,树新风

平时,我把荣辱观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尤其注重发挥品德课的作用,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功能。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以问卷的形式激起他们的讨论。

1、你常看报纸,了解家乡的变化吗?

2、你是否会给老人和小孩让座?

3、你是否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你认为这种活动有意义吗?

4、你认为现在有雷锋这样的好人吗?

5、遇到大街上有劳动能力的乞丐,你会怎么办?

6、如果有人跟你说要爱惜每一粒粮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你怎么想?

7、当班里的同学生病,吐了一地时,你是怎么做的?

8、在校园里,看到垃圾(没有旁人)时,你是怎么做的?

通过讨论,学生深刻地剖析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立下了要让文明的行为在自己身上开花、结果的信念。在此基础上,我抓住契机让他们设计“我的荣辱记分表”来记录和反馈自己成长的足迹。

情景描述,自己评,同学评,家长评

得到别人帮助说“谢谢!”

做错事情说:“对不起!”

到食堂吃饭时,不推挤、不插队。

不浪费粮食。

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并扔进垃圾筒。

说话文明,不带脏字。

轮到自己值日时,能够自觉、主动。

表中的内容是学生自己讨论制定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因为行为的变化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不断地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采用自己评,同学评和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客观。并且,每个星期都开展一次“送喜报回家”的活动,以奖励表现突出和进步最大的学生,以此方式鼓励学生树立道德新风尚,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

四、组织活动,促和谐

新课程十分强调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自觉自愿的乐学活动中接受教育,认知明理,从而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那么,如何把荣辱观细化到青少年的生活中,以达到和谐的美呢?

校园里,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广播、橱窗、自编宣传漫画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并在全校或全年级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演讲、征文比赛,来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号召青少年与校园内靡靡之音说再见,与网吧说再见,与不良生活习气说再见。

班级内,充分利用少先队、主题班会等活动阵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让“荣辱观”在青少年学生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并转化为他们自觉的道德行为。在一次以“知荣辱、学做人”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课上,我让孩子们根据所收集的名人名言和事实材料,展开激烈的大讨论,孩子们在交流中树立了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观念,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中,我结合有重大意义的节日,精心策划活动,如清明节,组织学生扫墓,在烈士墓前进行树立荣辱观的宣誓活动等。结合学校“放像点”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电教媒体,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片,激发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艰苦奋斗,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热情。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留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让我们帮助青少年插上“荣辱观”这对强而有力的翅膀,在这个任其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的广阔天空中高飞!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诚实故事》袁子勇编;知识出版社;1995年10月。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责任编辑:田玉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

3.《践行“八荣八耻”养成100个好习惯》大连市团市委,市少工委编辑出版;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