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

/ 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议

王黎刘文学司龙(会宁县老君乡阳赵小学甘肃

【摘要】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为了使他们能健康发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165-02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心理原因

1.青少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逐渐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渐趋成熟,但因社会阅历不足,他们的愿望与现实会产生矛盾,容易造成主、客观脱节。同时,青少年学生的神经系统大多为不均衡型与弱型。不均衡型神经活动表现为两极化,忽强忽弱。而弱型则表现为抑郁和内向。这两种类型神经系统都较脆弱,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不能应激适应,造成心理问题。

2.青少年学生个性倾向还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观、道德观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思想幼稚,容易把一切都理想化,对人生道路的挫折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就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原因

1.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家长的个人修养,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抑或对子女过分溺爱,抑或毒打辱骂,家庭不幸福,父母婚姻出现问题,这些都易造成青少年学生不良的性格倾向。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或偏爱,或歧视,或处事不公,或谴责过多过重,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都易造成心理问题。

2.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加之家长、老师等要求过高过急,致使劳逸不当,引起大脑因负担过重而功能失调,造成情绪紧张、心神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3.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庸俗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流氓团伙的吸引,以及各种有害思潮的影响,还有各种不正确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如班级排名、学校排名、各种名目的竞赛、“考试落第”等,对青少年学生也有很大压力,处理不当,会引发心理问题。

二、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一)家长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

1.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认识水平,树立全新的育人观,使孩子适应社会的发展。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认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采用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思想,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发展需要去教育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家长不要溺爱孩子也不要粗暴对待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常常是不理智的,家长过度的爱只会害了孩子,使孩子养成惟我独尊的不良心理。而另一方面,粗暴地对待孩子,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要严爱相济地去教育孩子,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为社会担负起一份教育合格接班人的责任。

3.家长要转变观念,要有正确的成才观。家长若一味地抱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旧观念,非但抹杀了孩子的个人兴趣,也同样使孩子心灵受到了创伤。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个性自由,相信“行行出状元”。家长要尽到引导之责,而绝不越俎代庖。

(二)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

1.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推行心理卫生科学和心理疾病防治的实际工作形式,是解答青少年学生提出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其作用是通过对疏导对象的帮助、劝告、启发、教育等心理转化方法,改变其心理活动,解决其心理矛盾,清除心理问题,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帮助他们用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对待心理矛盾和社会矛盾,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2.心理疏导的原则。

(1)接受原则。教师要热情接待,态度要温和,能接纳学生的情绪,并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要让他们把话讲完。在这一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始终要以关心、亲切态度相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面部表情冷漠或武断地打断学生谈话,简单否定,常常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影响疏导效果。

(2)支持原则。对能大胆倾诉自己想法的学生要加以肯定,语词要热忱、慎重,使学生感受到强大的心理支持。在对话中给予不断鼓励,要反复强调诉说学生的真诚行动。这对胆怯、忧郁的学生尤为重要。

3.心理疏导的一般方法。

(1)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要恰如其分,不应夸大。当青少年学生中出现某种心理问题时,不要把问题看得过分严重,否则,反而会使学生心神不安。对青少年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分析问题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客观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这也是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2)心理疏导要深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喜所忧,以“心药”医治“心病”。必须抱着关心、帮助、谅解、鼓励的态度,不能简单粗暴,责备没完没了。要用真诚代替厌弃(特别是对待差生),唤起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和家长都不要轻易使用对青少年学生不适当的激情,如愤怒、谩骂、殴打等去压服,而应用说理、循循善诱的方法进行开导、教育,使之心服口服。

(3)沟通思想、相互理解。通常教给学生下列做法: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建立和扩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积极改变不合理的观念,通过有意自己的内部语言来改变不适应状况。

(三)指导学生积极应对挫折。

1.正确认识挫折。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处理的好的话,它可以成为争取成功的动力和精神催化剂,也是一种机会。

2.改变不合理观念。挫折发生后不要总是后悔,认为“此事不该发生”;不要“以偏概全”以个别事件来断言全部生活,一叶障目;不要无限夸大后果。

3.加强修养,勇于实践。应该主动、自觉的将自己置身于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去磨练,向生活学习而不是逃避社会。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培养“慎独”精神,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经常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自我激励。促进心理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4.优化自身的人格品质。挫折承受力与人格特征有关,性情急躁的人、心胸狭窄的人、意志薄弱的人、自我偏颇的人常常容易引起挫折感,为了提高挫折承受力,每个人都应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改变那些不适应发展的不良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2002.

[2]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