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的现代化道路
王旭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农村改革30年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要进一步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认真总结农村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只一是始终把“三农”放在重要发展的位置。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当今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农业问题;现代农业;农民收入;农地改革;劳动力转移;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07-0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的农业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农业形势也相应发展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当今正处于一个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过渡的重要时期。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的直接冲击,又存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压力。如何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缓冲和应对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带来的冲击,是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进一步理清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路,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农业技术高新化和开放型农村经济的新趋势,按照用“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思路,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发展农村生产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的,面向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突出区域特色,多元发展,加速建设以粮食和畜牧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群,加快推进专业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促进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连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要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必须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产权的二次流转。
一、农村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又面临着新形势。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实力明显增强;随着农业多功能性的日益凸现,农村需要承担更为重大持久的责任;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就业环境改善;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当前中国农业基础依然很脆弱,农民收入增长缺乏产业支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面临严峻的挑战: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虽然近年来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实行了各种补贴,现在农民负担减轻了,但农业生产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而大幅度上升;农村生产和流通方式落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差距,尤其是医疗和文化方面;农村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搞好社会管理和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大;城乡仍有一些分割制度。笔者认为,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化与转移,提出对土地进行二次承包。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理论创新。采用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增强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完善农村服务体系。使土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使农民工摆脱目前离土不离乡、不离农的两难局面,使这批劳动者完全地,无后顾之忧地进入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发展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及农业中的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社会发展也应在新形势下探寻新的发展道路。这主要包括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保障体系、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及民主建设、农民工问题、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二、当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1.农民收入问题
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这几年,虽然农产品供给充裕,但农民增收非常困难。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许多纯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这必将挫伤种里粮农民的积极性。
(1)农民增收缓慢。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这几年,虽然农业的供给充裕,但农民增收非常困难。由于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滑,农民增收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水平。同时粮食消费量逐年增加,粮食产需平衡的年度缺口逐年扩大。
(2)生产要素流失。近几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要素大量流失,给农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生产要素流失突出表现在耕地和资金两个方面。1996——2003多种非农建设用地使耕地减少1亿亩。耕地减少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工业,建筑用地。这些占用也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无可厚非。最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开发区圈起地以后再也不开发了,荒芜的土地野草丛生,而这些土地多是肥沃的耕地。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偏高“三农”的倾向明显。农村资金大量通过金融机构流入城市,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融资道路艰难。
(3)农民效益受损。低价征用农民土地导致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征地款拖欠严重。以土地换取发展资金,随意以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招商引资,严重侵害农民利害,引发诸多经济和社会矛盾。农民因征地问题上访增多,与当地政府关系紧张,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现在许多政府对基层人员下达“死命令”的招商引资任务是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2.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又称生产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数量化关系。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各层面多层次的复合系统,是指农业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产业中各行业之间的关系总和。它包括农村三次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各项目之间、项目中各产品的关系。农村产业结构首先是有一个明确的地域范围,是指农村这个广阔的地域内,其二是在农村的所有的产业,它涵括了农村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自给自足”,严重影响了各地自然优势产业优势的发挥,农村基本上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型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过去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模式,更加突出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效益,突出地区的不同优势,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农村发展是改革与发展的互动中加快结构变更。农村突破了单一农业结构,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和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的农村经济结构变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首先,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农民收入并没有因粮食产量的增加而增长。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究其原因,关键是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农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却没有跟上这种变化,还停留在短缺时代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农业生产走的仍然是一条片面追求农产品总量为主的道路。一方面是农业结构调整趋同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单个家庭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面对市场变化,无法把握市场信息,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使得同一区域,同样的生产模式、同样的农产品种类应运而生,造成地区间、农户间相互竞争,这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产品积压,影响了其正常销售。除结构雷同、品种单一外,另一方面是农产品品质差、科技含量低,无法满足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性的需求,使市场供需脱节,从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其次,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地方特色不明显。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全国农作物生产布局和区域供销来看,主要作物产区分布不平衡,玉米的商品粮主要集中在东北,大米的商品粮主要集中在两湖、两广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小麦缺口长期依赖于国际市场。另外从全国来看,近两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平衡,各地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地区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狭小的区域内。再次,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我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户均耕地7亩左右全国2.38亿个农户差不多就是两亿多个农业生产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由此导致生产水平低下,土地产出率低。据统计目前60%以上的农户生产能力仅能维持糊口,由于资本不足,生产资本的再投入、生产技术的开发十分有限,导致生产力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单位耕地面积效益不能达到最大化,土地产出率极低,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同时,规避风险能力差,我国农业仍属于自然农业,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面对大的自然灾害根本无力抵抗,规避风险能力弱;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些过小的家庭经营者,捕捉市场信息的成本很高,基本上是价格的被动接收者,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经济对接。另外,各个农户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单位,每家每户都有相同的几乎与生产相配套的全部生产工具。而这些工具使用时间短,使用率低,利用率差,造成资源的浪费。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落后。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传统投入体制下的农村义务教育问题有: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县乡财政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主要责任,农民教育负担重。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费用以由国家承担,但不少学校开设所谓的“贵族班”、“加强班”,学费依然很高。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问题。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卫生机构体系和覆盖面较广的医疗保障制度,使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我国的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70岁。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卫生事业依然大大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城乡之间初级卫生保健差距较大,农村疾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城乡卫生服务可及性差距较大,农村低收入人群,偏远地区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更差,放弃治疗的现象非常普遍,农民医疗负担加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多,农民医疗保障水平较低,农村卫生筹资机制不健全。三是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国际贫困标准比较,我国农村贫困标准明显偏低。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很大,特殊贫困地区矛盾突出。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和低收入者总算5700万,占农村人口6%.贫困原因进一步复杂化。扶贫资金投入不足,资金使用机制不够健全。
三、解决对策
中国农业也受世界一体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发展。中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在不断的加深,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调整应当以适应贸易自由化为大方向。这就要求实施农业发展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就是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有而且发展地很好的别人不具有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国内农业支持;保护国内农业生产;从“进口替代品”发展战略向促进农产品出口的发展战略转移;从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向提高农业收入的方向转移等等。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能否分享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这些政策选择将会立足于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立足于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的调整、立足于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要达到这三个目的,农业政策必须有利于全国统一农产品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农民融入市场和市场经济、有助于农民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有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只有这样,广大农民才能从农业受益于战略调整,才能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且,也只有这样,在中国具有基础作用的农业才能适应并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拟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显著提高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于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迅速降低农业人口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必要途径。这项政策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数量相结合是惟一的、无可替代的政策选择。无论提高产品价格或增加补贴都不能对缩小当前的城乡收入差距产生显著的影响。只有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城乡之间更加合理的资源配置才能在长期真正成功地稳定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的农业政策往往更倾向民收入。于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事实上,从长远看,对资源、要素市场产生影响的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更具重要意义。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内在化,来提高农民收入。目前,农副产品加工主要是由城镇工业、乡镇企业进行,由此加工增值也由这些企业所得,农民仅仅是原料生产者,没有从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中得到利益。从而难以通过家庭规模的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而农业产业化战略,则通过各种方式的加工内在化,将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直接由农民获得,从而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第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
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要在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大环境中发展农业,一个国家必须形成一个统一的农产品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在农业走向国际之前必须走向全国。这里的走向全国,不是指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而是指农业的发展要全国一盘棋,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国际化的发展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农业全国化全国农业一体化,然后才是农业的国际化国际农业一体化。具体来说,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具有以下意义。首先,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是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的关键。其次,统一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可以随着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缩小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再次,统一的农产品市场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须手段。第四,统一农产品市场的建立可以使市场信号真正作用于农业。只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各个地区的农业才能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布局。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失掉比较优势,东部就会让出部分农产品市场。如果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中、西部就能够从东部让出的市场中获益,形成东部拉动中西部农村发展的良性循环。如果国内市场分割,就会出现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比较优势丧失以后,直接从国外进口农产品,和国际市场形成循环。要是中、西部农村无法分享东部发展带来的好处,东、中、西部的差距就会不断扩大。政府应该主动、积极地大力推动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有赖于硬件条件,包括道路、通讯、运输、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建设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有些由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有些可以由国内和国际民间资本来投资。全国统一市场还有赖于软件条件,包括市场中介、信用、法律等的建设在软件建设上政府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输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构造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应用高新技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生产建设,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节水农业。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发展配送,连锁等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建服务流通网络,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要调整大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调整种植业,一方面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加大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市场条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提高高效益经济作物的种植比重。调整品种结构,要立足市场,淘汰劣质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品种。再次,调整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业,重点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发展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
3.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在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方面有所调整。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尽快解决农村教育债务问题,探索完善面向农村特殊群体、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特殊办学措施。
在医疗卫生方面: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具体方法是:新农合基金实行了参合农民和财政共同分担的方式,以县为单位统筹,因地制宜地确定补偿模式和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社会保障方面:十七大将2020年的目标确定为“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特殊贫困地区的行路、缺水、用电、就学、就医等基本民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办法是: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扶贫资金分配原则,传递路径和管理机构必须透明,接受各种监督;重视社会救济作用;促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贫困地区建立有特色经济的主导产业;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我国反贫困战略的主要内容,把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作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养老保险实行新型制度探索,对农村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尽可能多地让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框架通过法律手段将现代社会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服务全面引向农村,惠及农民;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制度的建立和体系建设;加强农民工参加保险的引导和监管;推进农村社会保障规范化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建立高效率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制度。另外加快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建立农村自治新机制,决不能使农村自治机关成为一级政府组织,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小结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农业政策必须有利于全国统一农产品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农民融入市场和市场经济、有助于农民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生产、有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土地产权合理流转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农地产权化,进而对土地使用权进行二次流转,真正做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在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是农业生产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农业生产工作而为它服务的。农业的现代化道路的实现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手段,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证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8.
[2]周新城著.《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
[3]杨达伟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4]卫兴华,张宇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5]黄渝祥等著.《现代应用经济学》.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武力,郑有贵主编.《解决“三农”问题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12.
[8]王振中主.编《中国农业、农村与农民》(政治经济研究报告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知识读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
[10]牛若峰,李成贵.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展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1]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结构与贡献[J].管理世界,2004,11.
[12]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3]林毅夫.有关当前农村政策的几点意见[J].农业经济问题,2003,6:4-7.
[14]朱道华农业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5]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