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切实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7-08-18
/ 3

立足课堂,切实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翟丽

——从一个课堂实录说起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或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于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回答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或埋头寻找书上的答案,生怕与老师目光对视;或者对老师的问题兴趣索然,不愿意张开“金口”;或者唯独对老师要讲的知识点情有独钟,津津乐道……剖析这些现象,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教学进行重新审视。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体会到快乐,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切实提高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下几点便是我从教数年来的体会。

一、选材得当——适时地分享经典文章

我一直认为教育应是一种触及心灵的教育,是一种播种真善美的教育。教育是教会学生感悟生命、感恩他人的过程。所以我在学科教学中也一直秉承这最单纯的理念。在平时阅读英文版的报刊杂志时,有时会遇到那些原汁原味的、用地道英语表达的触及心灵的文章。引用学生的话来评论这类文章,“英语也能写出如此美的文章呀!如此触及心灵,只可意会不需言传,里面的生词完全可以猜得到。”这些文章蕴含了浓浓的感情,或谈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或讲述朋友之间的友谊,或教人做人之道等。这样的文章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也可以沉淀内心,提升修养。每当读到此类文章,我总能放慢速度,让自己的心与作者的心进行一次深刻的交流。同时,我会把这些优秀的文章选取下来,与我的学生们分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些学习英语的“先锋军”便行动了起来。他们一旦读到优美的文章,就会与小组同学分享。继而小组推荐全班分享。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他们能够积极地把自己的文章进行演绎。配乐诵读、ppt展示、故事改编、电影配音等都是他们想到的方式。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他们体会到了英语的美感,参与活动的成就感,自然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升。

二、课堂实录——巧妙地进行课堂设计

下面的课堂实录来源于一篇叫《Iamyourdog》的散文。以狗狗作为第一人称阐述与主人的关系,从狗狗的视角去观察人类的生活,渴望主人对他的理解与关爱。文章语句优美,用词恰当,感情真挚。所谓“好马配好鞍”,优美的文章要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学设计也要动些脑筋。实录如下:

1.先声夺人,引起共鸣

T:LastFriday,someofyouandIjoinedthegreatactivityinNo1MiddleSchool.Whojoinedtheactivity?Wemetalotofpeople.Whodidyoumeet?这是文章的导入部分。这样的导入是因为“thegreatactivity”——关于“心理疏导”的大型志愿者活动就发生在前一天,班里相当一部分学生参加此项活动,并且很受启发。这样的开头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S:Parents,students,andvolunteers.

T:Wefelttheir_________.

S:Love,kindness,warmth,care...通过这一环节的问答,学生已经顺利地被引导到本篇文章的中心词——情感上。

T:Ifsomeonelovesme,Ihopehe(she)will_________.

S:Makemehappy,caremoreaboutme,listentomyhappinessandsadness,chatwithmehearttoheart,encouragemeinsteadoflaughingatme,knowwhatIreallywant,understandmemore,believeortrustme,treatmewithkindness...学生说到了各种不同的答案。这里设置的问题是经过精心准备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开放、不统一的。课前导入和热身环节是最容易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适合设置开放性

问题。开放性问题不求答案唯一,而求答案丰富多彩,“开”即能拓展,“放”就会有个性,我们就能听到学生个性化的声音。开放性问题联系学生的主观见解、实际经历、生活体验,使英语教学从“以知识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只见教材不见人”向“心中有本,目中有人”转变,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开放性问题让人有思维的冲动,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是深层次的参与。

T:Listentomyhappinessandsadness.Whattolistento?Listentothewordsinmydeepheart.

T:WhenIamsad,Ihopehis/herwordscantouchmyinside/innerspirit.

T:WhenIamverysadandcry,Ihopehe/shewillshedwater/tearsfrommyeyes.

T:WhenImakeamistake,Ihopehe/shewillforgiveallthetrespassesofpriorwrongthings.

几个问题的抛出,既帮助学生归纳词汇,又能趁热打铁地先教授文中出现部分词汇。一篇好的文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顿精神大餐,这些词汇在初中课本上很难学到。能够积累一些贴近内心世界的,惟妙惟肖表达情感的词汇实在是一件乐事,或许我所教过的学生大多乐于口头表达,甚至秀自己的话,来源于他们独到的积累吧。

T:IfIhaveallofthese,arewehappy?

S:Yes.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T:Butthereisadog.Hesays“Ihaveabowl,somebones,abighousetolivein.ShouldIbehappy?”Let'smoveintothedog'sinnerworld.

这一部分的过渡语的设置也是全体听课老师大加赞赏的。顺利地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导入到人与狗的篇章。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任课老师有很大程度的关联。我也特别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反馈,都在无时无刻中进行。学生的表达能力最直接的就是源于学科的课堂。时时提供可以想象的情景,引导学生到课文创设的环境中去。在这宽松愉快的听、说、看、演环境中,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并巩固了本课的语言材料,不但传授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2.吃透文章,汲取营养

在对文章进行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又带领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T:Whatdoesthedogreallyneed?

S:Love/communication/care...

T:Butthemasterseemstopaynoattentiontothefeeling.

Whatisthemasterbusywith?Readtheessayforthesecondtimetofind“Howdoesthemasterspendhislife?”

S:Leadbusylives,havetowork,raisechildren,runhereandthere,toofasttonoticethetrulygrandthingsinlife,sitinfrontofthecomputer.在这里学生争先恐后地在文章中找到了关于主人如何生活的语句。并且再次引导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整理归类。从中不难发现大多是关于工作和娱乐的。几次的梳理归纳,旨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表达一个主题。这是对学生逻辑能力与想象能力的一种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时组织语言的能力。

T:Thatmeansthemasterhassomesparetime,however,hecaresonlyabouthimself.Howdoesthemastertreatdogs?

S:Juststaywithdogstogether,don'tpayattentiontotheirfeelingsinside,havenocommunicationwithdogs.听着凄美的音乐,狗狗的低语,所有的同学内心都在思考着,课后有些学生甚至和我说“眼泪在眼圈里转的”。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是被感动的,学生们的情绪是被煽动着的,学生想说的欲望是被激起的。而他们也通过累积——整合——提升,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

3.情感升华,各抒己见

在最后的Discussion环节,我设置了2个问题

T:Whatdoyouthinkofthedog?Itis_________,becau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g:Itissilly,becausetherearemanydifferencesbetweendogsandhumans.

s:Itisstubbornanddetermined,becauseitcanlovethedogforever.

Itispatientandkind,becauseitcanforgivehismasterforhislesscare.

Itisananimalwithalotofthoughts,becauseithasitsownideas.

Itispoor,becauseitcannotgetlovefromthemaster.

T:Differentgroupsofpeople,thesamefeeling.Dogsaretheanimals,butinourreallife,manygroupsofpeopleareliketheroleofdogs.

Inourreallife,_________areliketheroleofdogs.

S:Thechildrenwhoseparentsarealwaysbusywithwork.thestudentswhoaretreatedinthewrongway,theparentswhosechildrenarenotgratefultothem.

最后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是文章的升华部分,正如前面所说“教育是一种触及心灵的教育,是一种播种真善美的教育。教育是教会学生感悟生命的过程,感恩他人的过程”。所以在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行情感渗透。杜威认为“同情心”作为一种良好的品质,不单纯是一种情感;它是一种有素养的想象力。当“同情心”成为一个人天性的一部分时,他就没有了自以为是,没有了居高临下;有了理解与豁达。素质教育的本质即“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师缜密的设计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得学生积极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享受到优质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能力也会得到同步提升。

三、分组讨论——取长补短效果好

在课堂教学,我们经常思考如何提供更多的机会、节约更多的时间、覆盖面更广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能够激发拥有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思维方式等特质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实践证明,合理的分组讨论可以更加高效解决这一问题。这种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自立、充满自信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能力。这些创造性活动为体验自己的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因为在这些活动中,个体能力和个体差异可以充分而自由地表现。对于平时较内向、胆怯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增加他们课堂上英语的练习的机会以及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之间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不同层次的分组。其原则是让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面对一个充满信息交流的氛围,他们既有优等生做带头人,中下层次的学生又集思广益,小组的意见就更广泛、全面。作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好学上进、互助友爱、愉快而又有秩序的集体学习环境。另外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为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但不是过于困难的机会来考验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这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参与讨论的基础。

四、反思实践——立足课堂看长远发展

学习可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这一点我是绝对相信并且在实践中努力追求的。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钻研精神、道德素质审美情趣、语言素养和组织才能。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在不同的课型上充当不同的角色,带领学生一起进入英语学习的大课堂。而从英语教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内所能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仅靠课堂上的时间和老师一个人的努力来达成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课内所学的文化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继而教会学生在课外去学习和积累,借助学校里、社会上提供的各种平台,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英语的听说活动中来。例如:“时代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星星火炬英语风采展示活动”等。这样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学发展到自学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那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的媒介的作用也就达成了。

(作者单位:常州市正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