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探究

邵卫

邵卫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55-01

摘要:大学生具备健全、优良的法律意识是其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能指引其做出与现行法的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而当今的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状况,如何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来改变这一现状,这需要学校与社会形成互动,多方位地让学生接触法律;充分利用《法律基础》课这一教学手段使大学生树立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诉讼意识等,力争将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这一系统工程做好、做强。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

2004年2月原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用残忍的手段杀害了他的4名同学。2010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媒体关于大学生犯罪的一个个让人痛心的案例,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确切实证。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6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了社会刑事犯罪中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7%。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要怎么培养教育,培养什么能力?当前《法律基础》课是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上过法律课是否就意味着法律知识一定会转化为良好的法律意识呢?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诚信滑坡,价值体系混乱的现象。昔日生活在透明玻璃罩里的大学生,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这个隔层被打破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扰乱了学子们的心。

2.学校对法律课的重视不够。“重学历、轻素质”的现象还没有彻底改变,仅一门《法律基础》课把法律教育局限在校园和课堂以内,使大学生的法律理论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3.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就药家鑫的杀人动机和犯罪时的心理活动,公安长安分局一名警察说,药家鑫供述称,怕自己车号被受害者记住而遇到麻烦,还说“当时慌乱,没有考虑到后果……”“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因为怕难缠就去灭口,至于对方性命,在他眼里只是“麻烦”而已。

4.大学生虽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缺乏权利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有些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再加上高校的管理较宽松,在自由的大学环境里,难免会面对诱惑无力抗拒,面对权利受损或挫折,选择退避或者报复,进而违法犯罪。当然,原因还有很多,如网络的负面影响,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等。问题发现了重在解决,而不要等到他们犯罪了或步入社会后再来补法律课。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一)让学校与社会形成互动,多方位地让学生接触法律。

对于法律意识的普及是否真的做到了成效?听几节法律知识的视频就能把这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融入大学生的内心吗?笔者觉得做些关于法律方面的社会实践是很有必要的,让学校与社会形成互动,多方位地让学生接触法律,也许只有切实的去感受才能警惕你不去跨越这条线。

学校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当地普法工作的规划当中,请公检法的人员和律师到学校给学生们上生动的法制课,让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的审理,到监狱去参观等。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律传播方式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更好地维护正义与法律,摒弃邪恶。

(二)《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的主要途径。

1.促进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形成。

中国由于受几千年封建“义务本位”意识的影响,公民的权利意识普遍薄弱。在学习《宪法》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不仅系统全面地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且其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并且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些权利意识要触及大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而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

2.促进平等、诚信观念的形成。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地位的平等性是民法的突出特点,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由契约(即合同)所支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首要的就是诚实守信,通过民法的学习,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诚信、守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意识。

3.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让大学生认识和区分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透过典型案例和身边发生的案件让学生自己分析,真正做到明辨罪与非罪,清楚法律所禁止的和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并能够妥善应对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

4.提高劳动法律意识。

目前,大学生就业在签劳动合同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同时和几家单位签了数份合同,本以为自己占主动,孰不知那白纸黑字都已经产生了法律效力,结果与几家单位纠缠不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有的大学毕业生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大量不合法的条款,有的甚至出现了“生死合同”,就业者的一切劳动保护用人单位概不负责。这说明大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法律知识,只有提高他们的劳动法律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5.培养知识产权意识和合同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将来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必然会创造出大量的智力成果,学习知识产权法有利于他们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实践中,合同还是智力成果作用于社会的桥梁,学习合同法律知识,既能帮助大学生们今后向社会推广其智力成果,又有利于保护他们转让智力成果而获得的合法权益。

6.强化诉讼意识,抛弃旧的诉讼陋习。

中国有句古话:“屈死不打官司”。那是因为在封建社会,法即是刑。司法机关主要受理刑事案件,因而诉讼等同于对罪犯的审判。一直以来,这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时至今日,人们普遍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打官司。尤其视打官司当被告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而且现实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亲戚朋友一旦走进法庭,将矛盾争议诉诸法律就意味着亲情友情从此消失。这种陈旧的诉讼观念必须更新,通过学习《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认识到诉讼是将争端在公开、公平的条件下谋求来自第三方独立公正的加以解决的有效争端解决机制,是一种更加文明和进步的争议解决方式。

当然,我们知道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流是好的,问题只是片面的,我们也知道从理论知识上升到意识高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将大学生法律意识提升这一系统工程做好、做强。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9页。

[2]案例均来自新闻报道

[3]康树华,《大学生犯罪的智能性与大学法制教育的改善》[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第3期

[4]刘文炳,《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J],福建农林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第3卷,第77-79页

[5]蔡世鄂,《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剖析及其预防》[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3期

作者简介:邵卫,(1970—),女,河南开封人,副教授,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