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经入中国画对艺术价值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3

论易经入中国画对艺术价值思考

王林

王林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本文在探论探索现代艺术价值,通過融入、易道兴艺术、思考、三个方面的初探艺术价值观,提出:易经这个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对现代绘画艺术思考,揭示了《周易》文化思维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内在联系。

关健词:融入;思考;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B221;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1-6035(2013)06-0000-02

中国绘画作为中国国卒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可穿越时间数干年之久,大自然缔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绘画史,这种产生和创造是具有一定的必然规律性。因为任何门类的学科发展其规律都与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素,所以中国画,,中国书法的本质应从中国古代文化渊源中去找寻;中国画的本源,更需要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文化理论中去找寻其“龙脉”。

大家知道,哲学是一门科学,它在研究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统一性。而《周易》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做为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理论其中:“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数,能够更加形象具体地阐述这“道”理的经典著作,易学文化则成了中国传统“玄学”的代名词。优秀的画家,精于绘画艺术及哲理而且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一规律;(《石涛画语录》)这里的一,即是“道”,道即是正确的自然规律,所以陆九渊云:“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岂惟二物,道在各行业中如医家即医“道”,易经有易“道”,佛家有佛“道”,绘画有艺“道”,于此可见矣”(《象山先生全集》)朱熹谈得更加明白:“道者文之根本,者道之枝叶……今东坡之言曰:吾所谓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何以为道?《老子》作了以下阐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易道“入艺对艺术影响

《周易》哲学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整体性、直观性、形象性和变易性是《周易》思维的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基本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受到了《周易》思维模式的无穷浸润和深刻影响。

1.周易阴阳与绘画黑白关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易经》思想像一条河流。当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思想,老庄思想一般是首先被联想到的。老庄所提倡的“无为”、“逍遥游”、“虚空”的精神让中国历代的文人画家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得以在这不安稳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一处心灵的出口,“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形而上的意境之所在。“形似”的观念一直都不是中国画的重要原则。“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功能、关系、韵律。”而历代的画家是要在山水的“形”之中看见“道”。“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然而,“道”早已在《易经》里有所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和阳相互作用而产生了“道”,这个“道”既指天道、地道以及人道。

阳为天、为父,代表阳刚、男性,在卦象中则为乾;阴为地、为母,代表阴柔、女性。世上唯有男人和女人两类,相互依存,繁衍人类,生生不息。由此衍生出八卦,进而包含宇宙万物。阴和阳相互平衡后就能达到“太和”之美,《易经》中的凶卦就是阴阳不相调和之象。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黑与白、玄与素相互生发,水墨画总是在黑与白中取得某种平衡,“五色眩目”,滤去了其他炫目的颜色,以至于逐渐形成了“留白”、“计白当黑”的绘画表现技法,在“浓、淡、干、湿”中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画家只是在黑与白中寻找一种思想上的空灵、一种建构在天地之中的个人心灵空间和独特生命体验。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构图中,“上为天,下为地,”黑白、虚实相互关照与对应,画家们不是也在用一杆笔描绘着心中的那一整片天地吗?。

2.《易经》的六个字:“刚健、笃实、辉光”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易经》的八卦极富美学启迪。如六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是以衣锦褧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文心雕龙•征圣篇》:“文章昭晰以象‘离’”“贲”、“离”是易经的卦名,“贲卦”涉及艺术理论的文与质的关系。贲,贲者饰也,用线条勾勒出突出的形象。《论语》:“绘事后素”。说明了中国传统绘画十分重视艺术境界的追求:

(1)贲卦之美:“山下有火”、“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系列性阐述了艺术在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中国美学的“象”不等于西方美学的“形象”,而是“有象无形”、“去形存象”。《易•系辞》:“见(现)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明确了“现象”不等于“形器”,形器(形)是事物的实体,而现象(象)则是事物的表象。

中国艺术家对事物的实体通常是没有很大兴趣的,往往重视的是事物的表象。表象在艺术创作中作为是一种心理现象,仅只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头脑之中,经过艺术创作者思维的运动、变化、重组形成“想象”,再在想象之中掺入“情感”。

因此,“象”在这里就不是“形象”,也不只是“表象”,是更重要“意象”。这种抽离了“形体”又蕴含“情意”的“有情感的表象”,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客包容,物我两忘,与纯客观的如实摹写和纯主观的自我表现截然不同。作为中国美学独有的概念,“意象”在中国诗歌的具体表现的手法是“赋比兴”在绘画理念的传达上是“传神写意”,因此中国艺术特色为“诗画同源”,与、西方讲究的诗画对立完全相反。

王廙曰:“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为体,层峰峻岭,峭崄参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饰,复加火照,弥见文章,贲之象也。”(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廙处于山水画萌芽的时代,他已在山水里见到了文章,以人的精神与自然山水对话并进行超越,进入了美学发展的自觉期;贲卦中包含了纯粹美的主张:“上九,白贲,无咎。”贲是斑纹华采,白贲,杂卦:“贲,无色也”。就是单纯,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一种更高的品位,也是中国一切艺术的最高追求。

《易经》这种审美取向对中国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然、朴素的“白贲”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所以中国建筑在正屋之旁有自然可爱的园林,中国画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水墨……白贲的境界,从欣赏美并超脱美,达成一种扬弃的境界。

(2)“离”卦之美:象曰:官人来占主高升,庄农人家产业增,生意买卖利息厚,匠艺占之大亨通。这个卦是同卦(下离上离)相叠。离者丽也,附着之意,一阴附丽,上下二阳,该卦象征火,内空外明。离为火、为明、太阳反复升落,运行不息,柔顺为心。离卦卦辞离:利贞,亨。畜牝牛,吉。离卦卦义:离者丽也,

明也利于坚守正道,这样必然亨通;畜养柔顺的母牛,可以获得吉祥。离《离卦》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建筑艺术都有联系,同时也表明了古代艺术和生产劳动之间的联系,对离卦的美学思想。

1.离者丽也。人为附丽在一个器具上的东西是美的。离,既有相遭的意思,又有相脱离的意思,是一种装饰之美。

2.离也者,明也。明字,一边是日,一边是月,曰光和月亮之光照到窗子上,是为明,这个明是富有美学和诗意创造的明是美学思想之明。3.丽者并也。即并偶的意思。这并偶之意在是对美的追求,在艺术中,如色彩的对称是并俪之美。这说明《离卦》又包含有对偶、对称、对比等对立因素可以引起美感,受其影响这种美感又产生美学思想,现在对偶,对称,对比也在我们国画中运用受其美学思想影响。这可以见到《离卦》的美学想是同工艺,美术相关的。4.我们的绘画当把各种亮丽的色彩颜料按照画家想法组合成一幅美丽的图案时就是一个离卦,他包含了离者丽也,离也者,明也。丽者并也。所以离卦也是审美和艺术卦象。

二、“周易”文化对中国画思考

1.五行与色彩关系;谈中国画,不能不谈中国文化的色彩观。春秋之前,中国人称色彩为“玄黄”,而春秋战国到隋唐的色彩,哲学家与一般人泛称“五色”,被称为“丹青”的说法是在孔子、老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现。而“五色”要谈色彩,还得先从《易》学当中的“五行”说起。周易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把物质归纳为五大元素,又常把中囯画用的基色:红、黄、青、黑、白对应起来看,便构成了中国画的用色之渊源。世间万物皆由此五种元素组成,这五种元素已经不是自身字面所表达的含义了,它也被抽象成概念化的五种符号,它既可以代表五种物质状态,也可以代表具有相同特质的一类物质。这五种状态分别是:金代表固态,水代表液态,土代表混合态,火代表气态,木代表等离子态。在自然界中,这五种形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木性温暖,火伏其中,故木能生火;火焚木而燃,生成灰烬,故火能生土;土聚为山,积化为石,所以土能生金;地中含水,水遇石层而止,溢而为泉,故金生水;万物生长皆不能无水,所以水能生木;五行相生,万物长矣。有生必有克,克者,伐其性也:水性阴凉,主向下,伐火热之性;所以水灭炎火,即水克火。火性热,主升腾,火能溶化金石之硬性,故火克金。金性硬,主革杀;有杀木生长之性,故金克木。木性温,主生长,生长必耗土之养份,伐土厚性,故木克土。土性厚,主堆积;能止水之泻势,故土克水。五行相生相克,万物生长才得以保持平衡而长久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与五行密不可分。《尚书》载:“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于国中,其谴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迭以黄土,将建,诸侯凿取一方之土”。古代先民以黄河流域为中心,黄土地是其发展的地方;故中方为土其色配黄;南方以风化赤沙岩为主,又南方炎热主夏季;所以南方为火配赤;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生,属木配春季,到处郁郁葱葱;又因近东海其泥土为青色,故东方为木配青。西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比喻杀,万物凋零配以秋;加之西方盐碱地乃白色,故西方属金配白。北方寒冷,属阴水,其土地为黑色,故北方属水配黑。北方主冬,白雪皑皑,相衬之下水必然是黑色。所以,古画所画雪景中的水都是黑色。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观是建立在五行关系中的,而这五行中的五色正暗合了西方黑白调子加红、黄、青三原色的基本原理。正所谓:“王问民,民问地,地问天,天问道,道法自然。”易之为道,先天地而生,贯之万物而以恒;我们面之所向,心之所至,无时不在,无所不有也。

五行配五色,五色之中有生克;大自然之中能生克有度,则国昌物盛;绘画用色若生克有致,则画面就会高雅不俗。《周礼•考土计》中记载:“画籄之事杂五色”、“青与白相次也,赤与墨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凡画籄之事,后素功”。《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在五行生克关系中,必须考虑双方量的多寡因素,如火能克金,若以篝火练铁,当为徒劳。即所谓:“火本克金,但金气有余反侮火气。”诚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讲:“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手斧砍大树,树硬反损斧;土少阻水,反比水冲;杯水救火,炭火更旺。所以,在色彩运用时不但要充分利用色相间的生克关系,还要把握好色块大小、纯度多寡的量化关系;而这个度的把握,则是要经过对易学思想从整体上进行系统的学习。

2.对称与国画章法关系:对称为美的观念自古有之,我们看到的各种彩陶、青铜的纹饰,壁画上纹路,都是对称为美的体现。在《易经》八卦之中,也处处体现着对称。阴阳相对称,乾卦与坤卦相互对称,太极图“S”线相对称以及坎与离相互对称,都在对称中逐渐变化、更替。而对称在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表现为章法布局。传统中国画的形式,一种是立轴,一种是手卷。立轴形式,上为天、下为地,自下而上,层层推移。手卷形式,右为开始,左为结束,由右向左,起承转合。颜色的黑与白相对,笔法的疏淡与绵密相对,山与水相对,山的阴阳向背相对。远近、疏密、开合、虚实聚散、动静、叁差相互呼应。这种布局上的相互呼应是一种天生的美感,然而探究其源流,则不能不提到《易经》,我们因用其原理以其之阴阴、刚柔、对立、统一、思想来处理中囯画构图及色彩辨证关系。

结束语:

我们将这种思维形式落实到我们当代中国画创作之中,无疑将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态度,因为存在延续、存在对过去的尊重与认可,在不是“全盘否定”的前提下,后现代“辩证性的反”还说不定真的是当代中国画多元创新的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

[2]梅墨生.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李康.《周易》时空一体叙事思维模型[D]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