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平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46
摘要:时代的巨轮不断前进,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高度发达的工业化、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竞争,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人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现代化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使人们拥有越来越少的锻炼机会和活动机会,由于缺乏锻炼而带来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体育锻炼变得越来越紧迫,尤其是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加强锻炼更加重要。高校中开设的体育课,对学生的锻炼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本文对几所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现状;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主要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分析研究等研究方法,力求全面准确地对几所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合理化的建议。
二、研究结果——高校体育课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大高校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一般有基础课、普通课、综合课、保健课、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多样的类型,从理论上讲,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课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指导思想不明确。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一个完整的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性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早课程的设置方面,对指导思想并不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这一思想放在首位,以此为指导来改进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2.设置灵活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有的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保健课、综合课等。有的学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转向提高课,三年级在开设选修课。由于近几年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短缺,大多数选项课没办法打破原来的教学班级,都是“平移式”教学,带来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课因为人数不够而难以开课,让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学习计划落空,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满足;二是选项课内的学生水平和素质不一致,给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带来困难,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
3.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倾向,体育和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所代替,违背了“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没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创新性、人文性、系统性,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高校体育课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形成正确教学认识。
高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明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本着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未来的原则,选择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的体育项目来自由地安排教学内容,实现“教测分离”。高校体育教师要摒弃“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育思想,为“终身教育、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提倡的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同时,不能忽略了体育的其他功能。而且,健康不仅仅是进行体育锻炼就能够实现的。
(二)加强体育设施和教学环境的改进。
1.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设施是学校体育环境中的核心部分,教学场地、教学器材是否科学、完善,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并不断增加新资源,为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奠定基础。
例如,可以设置“体能锻炼走廊”。走廊被设有各种障碍,学生要攀越檑木屏障、连跳障碍、组合双杠、组合云梯、V型坡沟、翻越板墙、梅花独木等人为的障碍设置,在全封闭空间内沿单方向前进。一方面,可以方便教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增添体育锻炼的难度与乐趣。
2.加强环境卫生建设。学校大环境的卫生状况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如果大环境的卫生状况差,本身就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就不会有更多的积极性去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体育锻炼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美化校园环境,为学生锻炼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3.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文明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球类比赛、体操比赛等趣味体育活动或游戏,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媒体进行体育信息宣传,使同学们真正重视体育锻炼,并对锻炼身体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加选修课种类。
高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大学生,而大学生群体具有充满活力和可塑性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个性。因而在教学内容上,高校体育课必然要向多样性的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城市的学生和来自农村的学生,会拥有不同的体育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需求。因此,体育教学的内容必须要具有多样性。而且,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应该有所增加。选修课增多,可有效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有利于大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社会上流行的、能够满足大学生好奇心的体育项目。
(四)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方式简单化。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教师们通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导致教、学脱节。教师不注意使用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不过是以一些题外的奇闻异事博学生一笑。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分数为追求的教学制度,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不到挖掘。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仪表风度、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以及教学艺术,与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语言、服饰、表情、动作等的运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用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来感染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结语:
高校课程改革是国际性的大趋势,在这一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下,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全面拉开了高校课程改革的序幕。目前所进行的体育课程改革处在探索阶段,存在这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效果。我们要积极面对问题,采用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蕾.国民体育素质培育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3(23)
[2]范洪悦.大学体育活动的态度及其行为的调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3)
[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杨文运,林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