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内涵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学习共同体内涵初探

黄亚萍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312000

摘要:学校教育经历了种种变革,一种新的概念——“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什么是“学习共同体”?本文初步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起源、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旨在认清课堂改革形势,更好地推广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学校教育学习共同体课堂变革

从“学习是反映的强化”到“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再到“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教育教学研究经历了行为主义、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等几个主要阶段。如今以“学习是社会参与”为教学隐喻的学习共同体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推崇和研究。那么什么是“学习共同体”?本文将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起源、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念起源

“共同体”是一个人类社会学范畴的概念。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共同体概念,在他看来,共同体(community)是出于人类本能的意愿,自然形成的同质的群体组织,比如家庭;它的产生早于由理性主导的,为实现某一特定目的,有计划协调在一起的社会(society)。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理性驱动、利益强化,滕尼斯意义上的原始的、自然的、同质的共同体走向衰落,强调分工与合作的、异质的社会迅速发展。然而共同体本身所蕴含的“本能”“自然”“归属感”等属性,始终让人们感到温馨,并一直怀念。当今,“选择意志”取代“本质意志”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但当“物质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情感愉悦”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人们重建共同体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基于这样的“返璞归真”的心理,学校教育经历了种种曲折后也开始向“共同体属性”倾斜。1995年,著名教育家博耶尔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如今,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已然成为了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研究的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学校组织下的课堂学习共同体。

二、构成要素

日本教育学研究科教授佐藤学指出:“学习是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他人的对话、同自我的对话三位一体的活动。”学习共同体是以学习为目的的群体组织,其构成要素包括学习者、助学者、客观世界和学习环境。

学习者是学习共同体的主体,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学习者有“学习”这一共同愿望。在学习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进行基于“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从而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同时也拥有着学习者的身份。“学生是教师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在学习共同体中倾听、反思,汲取养分,构建知识,不断提升。学习共同体中的助学者并非只有教师,除自身之外的其他学习者也是自己学习的助学者。个体差异成为学习者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好的学习养料。客观世界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主要表现为教材或课题,这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某一课题,学习者展开与客观世界的对话,探索世界的奥秘,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最终获得对世界新的认知和设想,表现为课题的总结报告。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是符合学习共同体的?“除非成员都体验到一种归属感,对他人的信赖和安全感,否则共同体不会出现。共同体之生成和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每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学习共同体从“组织层面上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极教学形式的超越,完成教学组织形式向学习组织形式的过渡”。

三、运行机制

“共同体的形成最初是由共同拥有的目标和兴趣(不能是外部强加的)决定的。共同体的目标激发了成员去参与、去贡献,引导着他们的学习,并赋予其行动的意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将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概括为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引发其成员之间经由协商互动而建构知识”是学习共同体之所以成立的必要条件,“教室中的学习共同体使每个人包括教师都处于一种学习的方式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建构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它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知识建构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式。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延续的过程,在国家体制内教育必须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教育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持续运动。学习共同体要真正推广、运行,首先必须是观念的转变,逐步形成一种文化气氛。而文化观念变革的反复性、持久性,使我们的课堂变革困难重重。佐藤学在十几年间经历了1000多所学校改革的失败后说道:“变革学校之艰难,创建‘合作学习’的课堂之艰难,建构教师之间‘同僚性’之艰难,建构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信赖与协作关系之艰难,建构家长之间联谊关系之艰难,建构学校与教育委员会之间伙伴关系之艰难,以及建构研究者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关系之艰难——我是痛彻心腑的。”所以说,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和推广任重而道远,“课堂革命不能不是‘永远的革命’”。

参考文献

[1]张威郭永志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12,(5):32-33。

[2][3]郑葳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理论纵横,2007,(5-6):18,22。

[4]钟启泉从课堂失范走向课堂规范——兼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20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