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林海学校浙江象山315700)
【摘要】《中华读书报》曾刊载了著名文学理论家金元浦与俄罗斯几位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的一场对话。最主要的内容是对忽视文本分析提出的批评,并认为文学的研究和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活生生的文本本身的分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分析文本本身的过程,简言之则是教师引领学生仔细地阅读、探究文本的过程,慢慢欣赏文本旖旎的风景和经典的魅力。
【关键词】幸运者;不幸者;愧怍;描写冷漠
《Oldking》teachingthreeask
XiJia-chao
【Abstract】《theChinastudyreport》oncepublishedaZhaotheliteraturetheoreticianoftheliteraturetheoreticiangolddollarriverbankandafewZhaoinRussiaofadialogue.Thecontentsofmostistoneglectatextoriginanalysistoputforwardofanimadversion,andthinkliteratureofresearchandteaching,mostimportanceofbeforlivingtextoriginoneselfofanalysis.Inthelanguageteachingthefulfillment,analysistextoriginoneselfofprocess,Jian3Yan2itthentheteacherguideastudentcarefullyreading,investigationtextoriginofprocess,slowlyappreciateatextoriginexquisitesceneryandthemagicpowerofclassic.
【Keywords】lucky;Unfortunate;KuiZuo;Describeinhospitality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记述了自己与三轮车夫老王交往的一些往事。在静穆超然的文字背后,我们可以感知老王的老实、厚道与善良,我们可以感受杨绛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担当——“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是人道主义精神”,我们还可以追寻文本一种平静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可读、耐读的《老王》被不同的个人在不同的课堂里演绎出不同的效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尚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与探讨。
一问:杨绛是怎么渐渐明白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的?
谈到杨绛,其实她是不幸的,我们可以从她在《将饮茶》和《干校六记》中的两段话来看:
“我回家问默存‘你们怎么样?’当然,学部各所都是一致的,我们俩的遭遇也相仿佛。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外文所规定牌子圆形,白底黑字。文学所规定牌子长方形,黑底白字。我给默存找出一块长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我们都好像阿丽思梦游奇境,不禁引用阿丽思的名言:curiouslyandcuriously!’”⑴“我们‘连’是一九七O年七月十二日动身下干校的。上次送默存走,有我和阿圆(女儿)还有得一(女婿)。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
阿圆送我上了火车,我也促她先归,别等车开。她不是一个脆弱的女孩子,我该可以放心撇下她。可是我看着她踽踽独归的背影,心上凄楚,忙闭上眼睛;闭上了眼睛,越发能看到她在我们那破残凌乱的家里,独自收拾整理,忙又睁开眼。车窗外已不见了她的背影。我又合上眼,让眼泪流进鼻子,流入肚里。火车慢慢开动,我离开了北京。
干校的默存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奇怪的是我还一见就认识。”⑵
从上面的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杨绛有多么地不幸。其实,不仅是我们这么认为,连她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因为《老王》原文的末句是“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当时杨绛认为自己和老王相比,只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而并非一个幸运者。然而杨绛老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她能够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经过了内心的拷问之后,她“渐渐明白”,其实,她是幸运的。和老王相比,她是健康的,她不那么穷,她有亲人,她不孤独,有人关爱;而与同样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的人相比,她无疑更是幸运的。她从个人得失的小圈子里跳了出来,于是她释然了,超脱了,她不再抱怨,不再觉得自己不幸,不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而是一个幸运的人了。当她以一个幸运者的姿态面对生活时,她的生命中又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活力。
第二、杨绛为什么对老王感到愧怍?
在《老王》一文中,作者其实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老王的“愧怍”之情,那么她所选取的材料一定是为表现这个主题服务的。我们来看她所选取的几件事:第一件事,老王给杨绛家送冰,车费减半。但杨绛不要他减半收费;第二件事,送钱钟书看病,不要钱。但杨绛坚持给他,他拿了却还担心杨绛是否有钱;第三件事,老王去世前一天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送给杨绛,杨绛仍旧给了他钱。这三件事,乍以看去,我们并不能看出杨绛有什么理由愧怍:她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但是杨绛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是觉得心上不安”呢?
其实,我们只要揣摩一下老王的心理就会明白:老王为什么要给杨绛家送冰时车费减半?他是为了报答杨绛照顾了他的生意,让他能够生存下去;而他能够在人们对杨绛一家都避之惟恐不及的艰难时期,不顾个人安危送钱钟书去医院看病,并且“坚决不肯要钱”,可以看出,长期的相处,杨绛一家人对他的好处,已经使老王对杨绛一家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这时,他对杨绛一家人的感情已经不是单纯的报恩关系,更不是主、顾关系,而是把他们看作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的人物了;当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想到的还是要给杨绛一家送去香油、鸡蛋,作最后的诀别,他是把杨绛一家人当作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了。而对于老王的种种,杨绛每次都用钱作为对老王的回答。因为她觉得老王需要钱,她不能让他因为帮助自己而无法生活,所以她从未认真考虑老王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正是这每次给钱的行为让老王认为杨绛对他的关心和他对杨绛一家的关心是一致的。
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杨绛,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而杨绛却用钱去亵渎他的好意。
几年过去了,杨绛才渐渐明白:老王需要的,并不是钱。他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他需要的是友情、亲情;而这一切,杨绛似乎从来都没有真正满足过老王,杨绛明显感到了她和老王之间对待彼此的不平等。老王在自己的生存都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还能够关爱他们,而她连他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她当时可能连这个问题都没有想过。而作为知识分子的她,骨子里的那点清高使她有时在帮助老王时是有优越感的,甚至是有点俯视的姿态的,因为她在自己极度困难、别人都不愿帮助老王的时候,向他施以援手,对于老王,她只有同情,根本没有想过要与他为伍。
于是,她明白了,愧怍了……
第三、为什么杨绛对老王的描写似乎很冷漠?
《老王》这篇课文讲述了杨绛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在刻画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时,杨绛着力表现他的“苦”与“善”。而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杨绛也对老王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但是一接触课文,我们不难发现,杨绛在描述老王时,给人的感觉是冰冷的,没什么同情,有些语句甚至是丑化了的、可笑的。如: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
一、从杨绛的语言风格看
我们可以看杨绛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的一句话:“我怕人揪住问罪,下次看见外来的红卫兵之流,就躲入女厕。真没想到女厕也神圣不可侵犯,和某些大教堂、大寺院一样,可充罪犯的避难所。”⑶这是杨绛在描述自己为躲避红卫兵而想出的“妙招”。本来是一件凄惨不堪的事情,但是在她写来却有种出乎意料的惊喜之感,甚至于让我们觉得她似乎真的在为自己找到了这么一个安全的避难所而狂喜不已。她在描写傅雷时这样写道“他知道自己不善于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也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⑷用“老鼠”在洞口“窥望”来形容傅雷的境况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对于她的语言风格,我觉得引用林筱芳在《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中的一段话描述最精当不过了。“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⑸
二、从杨绛的创作风格看
杨绛在写《老王》是1984年,她已经是一个74岁高龄的老人了。在她写本文之前,她经历了苦难的“十年动乱”,在“动乱”中她和丈夫钱钟书饱受迫害,而她的女婿在“文革”中不堪忍受自杀身亡。对于一个经历了生离死别,看淡了人世间悲欢离合的心智成熟而冷静的老人来说,她看世界的眼光是冷静的、客观的。
同时,“也许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欧流浪汉小说的叙述视角,杨绛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用一种走出事态之外的冷静的审视,去‘看’人类生活的种种景观。‘看’,正是杨绛作品最本质的特色之一。对于世界人生的冷静旁观,无疑有助于她在作品中贯彻严肃的现实主义,即逼真。利用全知叙述能远距离俯视的方便,她尽量客观地保持中立,在对世界作静态呈现时少作解释,不加评论。”⑹
因此,她笔下的老王是那样的真实、客观,看似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词语背后,是她冷静而客观的观察,而通过这些似乎冰冷的描述,让我们真实地了解老王当时的状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善良的,活生生的老王。
三、从美学原理看
这是更为深刻的:其一,内心的美在外表的丑陋的衬托下,更令人惊心动魄;其二,美的品行是平凡的,自然的,是不自觉的;其三,表现美,并不一定要用美好的词语,相反可以用平实的,并非诗化的、美化的词语。这样的美更真实。⑺
参考文献
[1]杨绛《将饮茶》
[2]杨绛《干校六记》
[3]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
[4]杨绛《记傅雷》
[5][6]林筱芳《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
[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收稿日期:201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