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134团医院832061)
【摘要】目的:对使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近期入院的105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两个组。其中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52例),另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肠梗阻导管治疗,为观察组(5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P<0.05;治疗2d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8.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5%(P<0.05);治疗第1d,观察组的胃肠减压量达到(839.7±259.8)ml,对照组仅为(523.1±257.4)ml,观察组的胃肠减压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种类型肠梗阻在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应用肠梗阻导管,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减少或避免实施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196-02
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最近几年来,肠梗阻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让很大一部分患者可以无需采用手术治疗,然而该方法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为了提升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效果,避免肠梗阻的复发,我院应用了肠梗阻导管进行胃肠减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5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肠梗阻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确诊。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52例,观察组53例。在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为26~84岁,平均为(52.3±12.2)岁。7例为肿瘤性肠梗阻,35例为粘连性肠梗阻,其他10例。其中35例为低位肠梗阻,17例为高位肠梗阻。在观察组中女性22例,男性31例,年龄为28~85岁,平均为(58.3±14.4)岁。35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为肿瘤性肠梗阻,其他15例。其中6例为低位肠梗阻,47例为高位肠梗阻。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性别、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措施包括纠正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胃肠减压、禁食、肠外营养支持,并经胃管注入中药,辅以针刺天枢、足三里等穴位。
观察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同时,使用肠梗阻导管做胃肠减压。具体操作如下:将肠梗阻导管插入鼻腔,经由食管到达胃部,然后在X线机透视下,看清导管的走行情况,让导管从幽门渐渐进入十二指肠,然后将生理盐水(10~15mL)经由内腔注入气囊内部。间隔6小时对比一次腹部卧位及立位的X线片,查看肠管气体影像变化。经过对X线片、腹部变化及全身状态进行观察,推测出肠梗阻部位及成因,以决定是否需要实施手术,以及选用何种手术方式。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应用肠梗阻导管进行胃肠减压后,3天内即可观察到肠梗阻有无改善,判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需要实施手术的患者,应给予充分的胃肠减压、补液以及静脉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的机体状况,预防胃肠道水肿,以利于手术的顺利实施。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疗效评价
经X线片检查,显示无肠管积液、积气征象,临床症状消失,为痊愈;经X线片检查,显示肠管积液、积气征象有部分改善,部分临床症状消失,为有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肠道梗阻征象均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在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详见表1。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n)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
观察组(53)47(88.7)4(7.5)2(3.8)51(96.2)
对照组(52)34(65.4)7(13.5)11(21.2)41(78.8)
治疗2d后,观察组中,有47例患者的腹胀、腹痛症状消失,临床症状缓解率为88.7%,对照组中,有32例腹胀、腹痛症状消失,占61.5%,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d后,对照组中有38例(73.0%)恢复肛门排气,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恢复肛门排气,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第1d,观察组的胃肠减压量达到(839.7±259.8)ml,对照组仅为(523.1±257.4)ml,观察组的胃肠减压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肠梗阻可导致肠管近端压力升高、膨胀,病情进展下可影响肠管壁血运,致使肠黏膜缺氧、缺血,进而引发肠穿孔、肠坏死,腹腔严重感染,甚至休克[2]。所以,减少肠管液体分泌,降低肠内压,减少梗阻上方肠管中的气体及液体聚集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是治疗肠梗阻的关键。国外有研究人员指出[3],胃肠减压在肠梗阻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粘连性小肠梗阻,实施胃肠减压,治疗有效率可达到80%左右,同时其也指出若不实施胃肠减压,则梗阻的肠腔将会不断膨胀,增加肠管内压,肠壁也会因此变薄,影响肠壁的血液循环,肠壁缺氧、缺血就可引起肠穿孔、绞窄。
传统方法治疗肠梗阻,胃肠减压管仅能达到胃中部,在重力作用下,大量胃内容物会聚集于幽门,只有在液体增加到一定量时,减压管才能抽出少量的胃液,其减压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就算胃管进入了幽门部,其前端侧孔也容易与胃壁相粘连,难以获得理想的肠部及胃部减压效果[4]。在本次研究中,我院采用的肠梗阻导管由聚乙烯材料制成,长度在4m左右,这一材料特性决定了其更容易被插入十二指肠中,该导管有前导子,在胃肠蠕动的作用下,导管会被直接带到梗阻部位,以利于对近端梗阻肠管进行减压[5]。此外,肠梗阻导管还设置了2个气囊,其中前气囊可阻止液体返流,气囊设有侧孔,有助于吸引肠管中的液体;后气囊用于造影,能使造影剂不断向前运动,以助于找到梗阻部位[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24h后,观察组患者中有30例患者的腹胀、腹痛症状明显缓解,部分患者恢复肛门排气,观察组的胃肠减压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d后,有47例患者的腹胀、腹痛症状消失,均恢复肛门排气,而对照组仅有32例腹胀、腹痛症状消失,38例恢复肛门排气,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胃肠减压情况、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治疗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应用肠梗阻导管进行减压,可将梗阻肠管段中潴留的液体、气体引出,降低胃肠腔压力,改善肠道血运,从而缓解腹胀、腹痛症状,快速恢复肛门排气。总之,各种类型肠梗阻在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应用肠梗阻导管,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减少或避免实施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洋,李良庆,陈群等.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非绞窄性小肠梗阻[J].广东医学,2013,34(10):1573-1574.
[2]于金海,孙东辉,刘国辉等.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结核性腹膜炎并发肠梗阻的体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1):2799-2800.
[3]农跃,甘嘉亮.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机械性肠梗阻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3,42(12):1397-1399.
[4]柳松.经鼻肠梗阻导管置人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34):63-64.
[5]王丽波,何平,吴双等.经鼻肠梗阻导管在老年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250-251.
[6]王金鹏,舒振波,李永超等.术前应用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2):122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