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美(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528300)
【摘要】目的观察与探讨自制泻黄散治疗口疮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择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口疮患者7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自制泻黄散治疗,其中药物组成包括生石膏、藿香、菖蒲和黄连、山桅、防风与生甘草以及乌梅;而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治疗,每天口服3次维生素B2片,每次10mg,每天口服3次维生素C片,每次0.2g,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好转明显,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54.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泻黄散对治疗口疮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对改善溃疡的大小、数目以及因此产生的疼痛、烧灼感等病症均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泻黄散口疮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030-02
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对泻黄散的记载,也被称作泻脾散,其组成药物包括甘草、防风、藿香与栀子以及石膏,能够泻脾胃伏热,其主要用于治疗脾胃伏火、口疮、口臭以及热在肌肉等病症[1-2]。复发性口疮指的是口腔黏膜出现疼痛性溃疡且反复发作,不易治愈,无法明确病因,西药治疗难以取得明显疗效[3-4]。为探讨自制泻黄散治疗口疮的临床效果,本文对74例口疮患者进行了观察治疗,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口疮患者74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观察组中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为5-68岁,平均为(36.5±3.2)岁,其中10例患者病程不足1年,18例患者为病程为1-3年,4例患者为3-5年,5例患者为5年以上;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22例,年龄为8-69岁,平均为(38.6±4.1)岁,其中9例患者病程不足1年,17例患者为病程为1-3年,6例患者为3-5年,5例患者为5年以上。所选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分型、体征与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配对,经过配对t检验,P值>0.05(表1、2),说明两组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分型比较
组别轻型口腔溃疡(例)重型口腔溃疡(例)疙疹样溃疡(例)
观察组19711
对照组2179
P值>0.05>0.05>0.05
表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主要临床表现与体征比较
指标观察组对照组P值
溃疡大小(cm)0.63±0.240.58±0.19>0.05
溃疡数目(n)1.97±0.551.78±0.96>0.05
溃疡疼痛(Score)*5.15±1.585.98±1.88>0.05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core,简称VAS):在纸上面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
1.2诊断标准[5]
参考第二版口腔黏膜病学(季秉琦主编):溃疡呈现为椭圆形或是圆形,且边缘清晰,在唇、颊以及舌粘膜等角化程度相对较差的部位容易发生,溃疡发作时呈现出“红、黄、凹、痛”等现象,也就是溃疡的中央部位凹陷,且基底不硬,在其边缘存在充血红晕带,有浅黄色假膜覆盖于溃疡表面,且有明显的灼痛感。
1.3方法
观察组患者接受自制泻黄散治疗,其中药物组成包括30g生石膏,生甘草、山桅及藿香各12g,防风、菖蒲及乌梅各9g,黄连6g,若患者出现严重红肿并伴有咽喉肿痛则加服12g天冬,每天服用1剂,于第一次治疗时接连3天服用,并在下个月依相同剂量连续服用3天,以巩固疗效,治疗2个月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对照组患者接受西药治疗,每天口服3次维生素B2片,每次10mg,每天口服3次维生素C片,每次0.2g,在第一次治疗时接连3天用药,并在下个月依相同剂量连续用药3天,用以巩固疗效,治疗2个月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主要分为四个标准即临床痊愈:溃疡消失,无疼痛,无灼烧感,舌象恢复正常;显效:在停止用药后的半年时间内无复发;有效:在停药后,有过发作,但不明显,溃疡个数明显减少,且面积小,发作时间短,间歇期长;无效:用药后半月未见明显效果,或者停止用药后的1周又见新发溃疡。
1.5观察指标
溃疡疼痛、口干口渴以及烧灼感的主要相关症状;溃疡大小、数目、疼痛程度、充血与大、小便以及舌象和脉象的主要相关体征,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随访,观察口疮是否有复发现象;疗效判断分为4个等级,即临床痊愈、显效与有效以及无效。
1.6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得计数及计量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应用x²检验,相关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症状好转明显,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54.0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表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3721516489.19%
对照组3706141754.05%
X222.073
P<0.05
3讨论
复发性口腔溃疡,也被称作复发性口疮,指的是原因不明,且病情反复,具有自限性的一类口腔粘膜溃疡。口腔溃疡病人的数量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多的,占总数的20%左右,发病前兆无水泡现象,发病起初是出现充血的红斑并自觉有灼热感,短时间内中央部发生坏死并向四周扩展,呈现出浅圆状的溃疡,这时会有严重的疼痛感,在溃疡表面的凹陷部位处覆盖有淡黄色的呈棉絮状的稀疏纤维素膜,但在感染后,该膜通常呈现出灰白色,并致密、隆起,与其邻近的唇吻合缘及口角等区域的口疮最容易发生感染[6-7]。
B中药治疗口疮具有其自身优势: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口疮的发病区域在口腔,除了应用辨证施治与整体调节加以治疗外,还应予以局部用药,将药物的作用直接发挥在口疮局部。梅花点舌丹及六神丸等药是临床的常用药物,令患者分少量多次含服,能够缓解局部症状,有助于溃疡的愈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大多数的口疮均为火热的症状,治疗时当分虚火、实火,如果是青年病人,口疮剧痛,有火灼感,感觉口苦口臭,且便干尿黄,则是实热实火,在治疗时需清热泻火,止痛排毒;如果是年老体弱的病人,口疮隐隐作痛,且有咽干舌燥或烦热感,舌红少津,则是虚热虚火,治疗时需养阴生津,并清降虚火[8]。现今,中医药对复发性口疮的治疗方式有很多种,口服泻黄散即为其一,泻黄散也被称为泻脾散,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有所记载。该方主要药物有石膏、栀子,其次为防风,并加藿香辅佐,其有助于防风将脾中的伏火疏散,利用甘草起到和中泻火和调和诸药的作用,该方调理全面不偏,能够有效均衡泻火。栀子可对心、肝、肺及胃经起作用;石膏可对肺、胃及三焦经起作用;防风味甘性辛温,可对膀胱、肝及脾经起作用,能够散脾经中的伏火,促进脾阳的生发;藿香性味辛温,可作用于肺、脾及胃经,而甘草可作用于十二经。以上药物均为泻黄散对脾胃病证进行治疗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多用于治疗小儿或是成人患有的复发性口疮和舌炎以及唇炎等口腔疾病。
自制泻黄散的组成药物包括甘草、防风、藿香与栀子以及石膏,能够泻脾胃伏热,其主要用于治疗脾胃伏火、口疮、口臭以及热在肌肉等病症,对改善溃疡的大小、数目以及因此产生的疼痛、烧灼感等均有明显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症状好转明显,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9.19%,明显高于对照组54.05%,两组比较车衣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制泻黄散对复发性口疮病人的整体治疗效果的改善明显较西药对照组好。对照组对患者溃疡本身的相关指标有所改善,但对口干口渴、舌象以及大便等对全身状况可反应的指标并无显著改善,由此说明自制泻黄散对治疗复发性口疮疾病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对患者整体状况的调节。除此之外,中药可以延长口疮的复发间隔,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本次研究患者人数较少、观察疗程较短有关,还需进一步作大样本、疗程时间长的观察。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安全性指标都是在正常范围内,只有观察组中的1例病人出腹泻现象,该病人在服用止泻药物后症状得到缓解,之后继续使用自制泻黄散治疗,并未出现类似情况,这可能是和病人饮食不洁有关。由本次研究可看出自制泻黄散与西药维生素B2片及维生素C片治疗口疮无显著不良反应,安全性均较好。
参考文献
[1]应荣花.泻黄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复发性口疮45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8(4):34-35.
[2]桂裕江.导赤散和玉女煎加味治疗口腔溃疡3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2(4):236-237.
[3]王丽波.刺血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64例[J].湖南中医杂志,2010,21(3):44-47.
[4]蒋中秋,陈国丰.复发性口疮中医辨证要诀及治疗特点[J].四川中医,2012,24(7):217.
[5]杨文玲.复发性口疮局部用药新剂型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12(4):268
[6]袁莲珍.泻黄散加味治疗复发性口疮62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2,22(4):38-39.
[7]胡玲,等.泻黄散合蕾朴夏荃汤加味治疗湿热口疮35例[J].新中医,2009,13(3):73-74.
[8]马晓蓉,李玉科,傅健华.口舌生疮的治验介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