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 1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和植仁

和植仁(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医院放射科674100)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0-0229-02

【关键词】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扫描磁共振扫描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NT)是罕见的高度恶性的神经系统肿瘤。现将一例经病理确诊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男,21岁,头痛、记忆力下降一月余入院。患者无肿瘤家族史。查体:生命征平稳,头颅外观无畸形,未触及肿块,无压痛。颅神经检查阴性。CT检查示:右颞颅骨下见大小约5.0×7.8×6.0cm之高低混杂密度块影,边界可见,其内有不规则小片状钙化,有坏死囊变,囊内有出血,可见液液平面,局部颅骨内板骨质吸收变薄(图1)。MRI检查示:右颞部脑实质外类圆形高等低混杂信号影,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水肿不明显,临近脑实质、脑室及中线结构向左偏移(图2、图3、图4)。给予手术治疗,术中所见:依次切开头皮各层及颞肌,锯开骨瓣,见颅骨与肿瘤粘连,不易分开,颅骨松软,呈虫蚀样改变,“+”切开病灶包膜,见暗红色血液流出,置入神经内镜观察见实质性病灶软组织、部分坏死组织、陈旧性暗黑色凝血块及液化血块,考虑肿瘤卒中。见肿瘤与硬脑膜存在一间隙,沿此间隙分离,肿瘤前缘达颞极,下达中颅窝底,小心分离肿瘤与硬脑膜,完整切除肿瘤组织约7×8×9cm,质稍韧,部分稀松,色灰白,血供丰富,边界尚清。病理诊断:(右颞部硬膜外)小园细胞恶性肿瘤,为原始神经外胚层肿(PENT),相当于WHOⅣ级。

2讨论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NT)是由Hart等于1973年首次报道,为神经嵴衍生的较原始肿瘤,主要由原始上皮产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最新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在2000年将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归类在神经起源肿瘤的胚胎性肿瘤中[1]。WHO依据神经系统肿瘤的细胞组织学特点将神经系统肿瘤分为1-4级,PENT为4级(高恶性肿瘤)[1.2]。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十分少见,仅占整个脑肿瘤的0.1%,一般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占儿童幕上肿瘤的1%-5%,但也可见于70岁以上老人[3]。但肖以磊等提出的SPNET的临床特点中示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多见于青少年[4]。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多发生于额和颞叶,位置常较深,CT显示的肿瘤常较大,一般都大于6cm,最大可达15cm。肿瘤边界常较清楚,占位效应明显,但不伴或只伴轻度瘤周水肿。病灶密度不均匀,坏死和囊变见于多达65%的病例,钙化也较常见。肿瘤的实质部分CT平扫显示为等或略高密度,出血也甚常见,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几乎都有不均匀强化,一般表现为围绕坏死或囊变区实质部分增强,呈环形或结节状。随脑脊液通路播散甚为多见,可见于多达70%的病例,显示为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结节状或块状增强病灶[3]。MRI上T1WI平扫信号强度甚不均匀,坏死和囊变为低信号区,钙化和呈流空现象的肿瘤血管为无信号区,亚急性出血为高信号区,肿瘤的实质部分为等或略低信号区。T2WI往往为信号不均匀高信号区,常间有代表钙化和含铁血黄素的低信号区。MRI显示出血优于CT,约半数病例可见出血的MRI信号。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常呈不均匀强化。增强后显示的各种形态的脑膜增强,提示为脑膜和蛛网膜下腔种植。MRI有利显示静脉窦受犯,而静脉窦受犯可进一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远处转移[3]。本例患者病灶位于颞部,较大,最大径大于6cm,CT或MRI提示密度和/或信号不均匀,有钙化、坏死、囊变及出血,有占位效应,瘤周水肿不明显,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幕上PENT由于发病率低及CT及MRI表现无特异性,从而给诊断带来困难。但对于年龄较轻,位于额、颞内的较大肿瘤,肿瘤边界较清,占位效应明显,不伴或只伴轻度瘤周水肿,病灶密度和/或信号不均匀,病灶内有钙化、坏死、囊变及出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时,诊断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它主要的鉴别诊断应包括其它幕上胚胎性肿瘤,室管膜肿瘤,星形细胞瘤和肪络丛肿瘤。

图1:CT平扫图2:T2WI像

图3:T1WI像图4:T1WI增强像

参考文献

[1]赵继宗,周良辅,周定标等.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67-369.

[2]PETERMBLACKJAYSLOEFFLER,等.神经系统肿瘤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26.

[3]沈天真,陈星荣.神经影像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16-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