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型痛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浅谈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型痛经

李月娥

李月娥(内蒙古商都县妇幼保健所内蒙古乌兰察布01345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1-0151-02

【摘要】痛经系妇科常见疾病,笔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瘀血型痛经疗效满意,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血瘀痛经

痛经属中医学“经行腹痛”的范畴。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幅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林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晕厥,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是妇科常见病之一。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聚,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而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虚实相兼致气血运行欠通畅而致,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当归尾、川芎、桃仁红花牛膝元胡香附乌药并可随证加减,各药相伍治疗痛经疗效显著。

1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痛经主要是由于气血不畅,因经水为血所化,而血又随气运行。若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或由于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胞脉,则血得寒而凝,使经行涩滞不畅,不通则痛也。

2中医辨证对于痛经的治疗

西医强调止痛、镇静及前列腺素抑制剂进行治疗,取效虽然快捷,但副作用大,疗效难以持久。而中医则依据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止痛速度虽不及西药,但经血府逐瘀汤加减系统治疗,可望痊愈。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临症时,需详细门诊并依据辅助手段加以鉴别。

3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多错后或先后不定,经前乳房胀痛或下腹坠胀疼痛,心烦急躁易怒,胸闷善太息,经血量少或淋漓不畅,色紫暗有瘀块。疼痛特点阵发性胀痛,胀甚于痛。拒按,待血量增多或血块排出后腹痛减轻。舌质正常或紫暗,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沉涩或弦。治疗原则:舒肝解郁,活血理气。痛经的辨证论治大体分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两亏、湿热蕴结四种证型。

(1)气滞血瘀

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多数痛经是由气滞血瘀引起的。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舌质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余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3)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4)湿热下注

主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4治疗方法

血府逐瘀汤基本方由桃仁12g红花10g、生地12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10g、柴胡10g、枳壳10g、甘草10g、桔梗6g、牛膝12g。随症加减:痛症明显的加元胡、制香附、川楝子;伴有寒症生地加艾叶、干姜、吴茱萸、肉桂;伴湿热者加车前子、萹蓄、薏苡仁;伴有气血亏虚者加党参、黄芪、白芍。

每日一剂,水煎2次,分2次空腹服。20天为1疗程,连用3个周期。

5观察方法

每月月经前后有无痛经。

参考文献

[1]赵天乐,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痛经的临床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12期.

[2]吴辉吟,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室女痛经62例-《实用医学杂志》199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