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红庙乡北堤中学张杰敏
[摘要]农村中学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学生知识面层和师资条件、教学设备等问题的困扰,语文课上的阅读教学改革仍然举步维艰;在阅读教学这一过程中,教师难以“主导”,学生难成“主体”,因而不少教师不免会发出沉重的感叹。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结合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讨论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阐述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阅读;个性;体验和感悟
阅读应是一种以理解和创造为目的的对话活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因教法僵化,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等各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开放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多样性,设计不同阅读任务,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珍视个性化阅读见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农村中学应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以为,农村中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不能简单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不应以教师的行为代替学生的阅读行为;作为老师,应作引路人,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并尊重其阅读个性,重视其理解和思考,鼓励其读出自己的“色彩”;给他们阅读空间和时间,并加以耐心引导,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使阅读体验和感悟真正落到实处,使阅读有所升华。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本文就阅读中的体验和感悟展开一些讨论。
一、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l、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师按这套程式去教,学生按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现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流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节,以备讲评,圈出生字词,要求学生划出要点和疑点,然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细究起来,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这样一个原则。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但同时,他也破坏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情采声茂的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破碎了。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本身无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饱满,总是一次性的“蓦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虽然有时也从教学,教法上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那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事先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二、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阅读是传承和创新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许多学者通过中外教育的比较,发现中国文化总是强调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美国的文化则往往更强调正视自己的长处;美国的老师想方设法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宽松、更和谐、更有创造性的平台和空间,而中国的老师却常常把孩子禁锢在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内;因此,中国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创造精神不足。反思20世纪我国教育的成功与不足,课程改革必须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学习共同体”,鼓励个性的多样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而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课中的阅读)正是发展个性、培养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而不能再以“标准化”的解读去代替学生思考,去禁锢学生的头脑。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其必要性比较容易为大家认可。其可行性如何?即学生能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出阅读个性吗?如果我们对成长中的学生不作苛求,不拿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话,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三、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一)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母语,孩子自幼就有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以及表达交流的潜能。中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是从零起步,完全可以拿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去感悟,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要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答案就是唯一正确的答案。那种诱导学生猜测预设答案、“引君入瓮”的启发式提问应该废止而代之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了解把握文本的文字意义,即了解把握文本表层结构。这个步骤可以分为三步走,第一步: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词典扫除文字上的障碍;第二步:要求学生把握文本叙述或描述的内容;第三步:要求学生能用三言两语概括文本要点。概括能力的训练必须培养学生抓大体细节,抓主要方面,即从整体出发,摆脱细微末节缠绕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
(二)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常常把学生的阅读、讨论变成走过场,“给你两分钟”;且不说这两分钟能不能找到答案,经常发现老师的许诺并不兑现,不到一分钟就把学生叫起来回答问题。课堂上不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学生只能揣摩老师的意图去猜测答案,这哪里能够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呢?如果学生的答案超出了老师预定的范围,正确的应该肯定并吸纳;即使不那么准确,也要有容人的雅量,通过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补充、修正,使之臻于完善。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阅读民主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主体阅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造性的课堂集体。
(三)要有等待学生成长的耐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又是学习中、发展中、成长中的主体。学生会在交流中不断修正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抑或暂且还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教师也要相信他们会在以后的阅读中,随着知识、阅读经验的不断积累会作出符合他们自我需要的调整或重组。但有的老师恨铁不成钢而拔苗助长;有的老师嫌学生耽误时间而越俎代庖。其实,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任何违反规律的教学行为都会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四)营造个人体验和感悟的阅读环境。本文开头引用课标的要求,强调对学生阅读体验的“尊重”,对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视”,这种尊重的重视正是学生发挥个人才能、展示阅读个性的必要环境。只要人们真正做到了“尊重”和“重视”,学生终会有超过教师、超越文本的一天!
(五)激发兴趣、积极引导。激发阅读兴趣是产生体验和感悟的有效方法,即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使他们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随着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感到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要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这样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阅读活动是阅读主体(学生)观照阅读客体(文本)的心智过程。在这一观照过程中,主体的心理倾向观照态度和喜好程度即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着重要作用。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创设和谐融洽的读书氛围。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一定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征订各种书报,设置阅读角,让学生在闲暇时尽可能便捷的获得阅读物;开展阅读竞赛活动,对于在阅读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等。其次争取家长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家庭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除了必要阅读物的购买、指导和鼓励子女阅读外,教师可以要求父母和子女有一定的共同阅读次数,定期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检查,通过学校、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师生、家长的互动,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会由被动走向主动,乐于阅读,喜欢阅读。
其次,品味成功,增强阅读信心。在努力为学生建构良好阅读环境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欢欣,品尝收获的喜悦。每一次阅读都是心灵的一场艰辛跋涉、一次孤独的灵魂历险,它不仅耗时,同时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并没有体味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快乐,不仅自信心会受挫,而且会又一次对阅读丧失兴趣,甚至减少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速度等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及时予以肯定,可以通过对阅读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阅读机制的完善,使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增强阅读兴趣,最终形成阅读兴趣。此外,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使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六)阅读积累。开展广泛阅读是阅读积累的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有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如著名作家贾平凹建议:“文学书要读,政治书也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学、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而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胖子”。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另外,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把时间让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有时间的借口。四、三种阅读精神值得借鉴
(一)怀疑精神。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提倡怀疑精神的。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被奉为经典,科学考试要求应试者“代圣人立言”。于是,统治者的思想成了被统治者的思想,读书人大多失去了独立的见解。中华民族要在世界竞争中自立、自强,必须发扬创新精神,而怀疑是创新的起点。如哥白尼不怀疑“地球是中心论”,就不可能创立“日心说”,就不会打破上帝造人的神话。
(二)探索精神。即有了疑问,发现了问题,就要多方探索,寻求答案,而探索过程有短有长。探索精神的关建是发现关节之点,即简单的问题,如果探寻方向正确、方法得当,也许一下子就抓住了要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复杂的问题也许经年累月还茫无头绪。读书时遇到问题,自己主动去摸索探究,也许略有解悟,也许不得要领,但无论如何,经过一番探究,理解一定会比较深切,记忆也会更加牢固。所以,要有不断探索的思想准备,不能抱有“一镢头下去就挖出个金娃娃”的幻想。
(三)求实精神。即探究不一定很快找到正确答案。也许自以为找到了,其实全盘错误,这时要有求真唯实的勇气。求真就是追求真理,反对迷信权威;唯实就是实事求是。迷信权威不是实事求是,随意打破权威也不是实事求是。经常有人宣称已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把水变成了油,其实没有科学依据。所以,读书时对于尚无把握的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发现自己的答案不可靠,应当要有勇气再去探寻真正的答案。
发现了问题就要穷追不舍,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见水落石出不罢休。如日本当代经济史学家角山荣,从众人皆知的“灰姑娘”的故事中发现了疑点:灰姑娘是如何知道时间的(11点45分离开城堡)?当时是不是有中途报时的时钟呢?要是有的话又是怎样的时钟呢?作者沿着这一思路,从17世纪之前的机械时钟史中寻找答案,查出当时欧洲许多城市安装了公共时钟。但灰姑娘听到的钟声,是不是这种公共时钟发出的呢?另外还有没有每隔15分钟敲响一次的时钟?《时钟构造的世界》一书使这一疑惑迎刃而解。那么,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时代和社会呢?作者发现,伴随着人为时间的确立,不定时法则向定时法则转化,生产方式向受时间约束的雇佣劳动转化,而遵守时间也被确立为社会的伦理道德。这样,《灰姑娘的时钟》一文向读者展示了作者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主要是查阅文献资料,也有到欧洲实地考察。
怀疑、探索、求实,这三种精神具备,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而异中见同和同中见异的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有了良好的阅读动机和阅读习惯,加之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做到阅读范围、积累的科学统一,自然会有一番饶有趣味、独树一帜的体验和感悟,并在理解和思考中达到阅读目的,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使真善美广植人心。转
[参考文献]:[1]李国栋:《阅读教学的理论困境》,《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2]郝毅:《探析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科教文汇》2007年第1月下[3]王忠:《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总第4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