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在慢性咽炎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在慢性咽炎中的应用

杨志忠苏珊珊黄桂锋黄榕生

杨志忠苏珊珊黄桂锋黄榕生(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362000)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4-0389-02

【摘要】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由桔梗汤、理中汤加桂枝、制附子、乌梅组成。临床上中焦虚寒见证的慢性咽炎病例所占的比重较大。我们灵活运用经方,针对性地采用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治疗中焦虚寒见证的慢性咽炎,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慢性咽炎中焦虚寒

慢性咽炎,中医常以慢喉痹进行辩证诊治,是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常迁延日久,影响病者的日常工作生活。我科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中焦虚寒见证的慢性咽炎病例所占的比重较大。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针对性地应用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治疗中焦虚寒见证的慢性咽炎325例,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相关资料及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治疗病例(有随访的)共325例,其中男129例,女196例。年龄6~84岁,平均43.6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1.2年。

1.2病例筛选: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⑴以咽部不适、哽哽不利为主要表现,或咽部异物感,或轻度刺痛感,或干痒刺激感,或干咳,或有粘痰,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

⑵病程2个月以上。

⑶检查见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及粘性分泌物。

⑷舌淡,或胖,或边有齿痕;苔白,或薄,或厚,或腻。

⑸脉细,或沉,或弦,或弱,或小,或缓,或迟。

⑹排除咽喉部其他器质性、癔病性疾病。

1.3疗效标准: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⑴痊愈:咽喉无不适感。

⑵显效:咽喉轻微不适感,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

⑶有效:咽喉不适感改善,对日常工作及生活略有影响。

⑷无效:咽喉不适感无改善,明显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

1.4处理方法

以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为基础方,方药组成:桔梗、炙甘草、桂枝、制附子、太子参、生白术、干姜、乌梅。兼有恶心易呕者,加姜半夏、生姜;兼有咯吐粘痰者,加姜半夏、陈皮;兼有气逆上冲者,倍桂枝,加姜半夏;兼有腹胀、不知饥饿者,加厚朴、生姜、姜半夏、春砂仁;兼有呃腐食臭者,加山楂、鸡内金;兼有胃冷泛酸者,加高良姜、吴茱萸;兼有咽干夜甚者,加元参、枸杞;兼有咽痒咳咯者,加木蝴蝶、蛇床子。中药煎服,或代茶频饮,日1剂。以10天为一个疗程。多数用药1疗程,迁延者2~3疗程。

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煎炸、油腻、冰冷、寒凉之物,忌用烟酒,慎避风寒,作息有度,劳逸结合,适当锻炼。

1.5结果

痊愈236例(72.6%),显效53例(16.3%),有效28例(8.6%),无效8例(2.5%)。

2、讨论

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门诊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容易复发等特点。其发病原因多样,或为急性咽部炎症迁延,或继发于邻近器官疾病如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鼻咽炎、慢性阻塞性鼻腔疾病、口腔疾病、返流性胃食管疾病等,或为工作生活环境污染,或嗜食偏好、饮食不节,或生活规律失常,或素体虚弱,或大病之后。临床治疗上又有很多惯用以清热解毒药物、抗生素治疗等误区。使得疾病迁延日久,甚有十余年不愈者,长期困扰患者,甚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咽者,前连口腔,下接食道,与胃相通,为胃之系,是气息出入及饮食水谷的共同通道,有司饮食吞咽、助言语、御外邪的功能。[1]咽的功能正常与否,与中气的健衰关系密切。人身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行,轮运轴灵。[2]中气虚衰者在外可表现为咽部不适,《黄帝内经》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不拘于一方一药,而是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最适合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是最为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也发生的改变,疾病的表现也更加多样化。患有同一种疾病的人,有着不同的体质状态、生活方式、居住条件、工作环境、饮食偏好、情志状况,其发病原因也不尽相同,临床兼证表现各异,因此在治疗上也应有所区别,这样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疾病的表现也有一定的共性,我们才有规律可循,才有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近年来,耳鼻喉科的临床实践中中焦虚寒见证的慢性咽炎病例不断增多,而且经常迁延日久、难以痊愈。我们认为慢性咽炎的久治不愈与中焦虚寒关系密切。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中气不足,失其健运,水饮不化,内寒丛生,或外寒乘虚直中,寒困中焦,运化愈差,如此循环,寒饮上冲咽部,加之失于养护,误治失治,则咽病久而不愈。治之当以温中散寒、化饮利咽为法。《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中医之法,运轴以行轮之法,运轮以复轴之法,轴轮并运之法而已。此方(理中丸),运轴行轮之法。[2]《神农本草经》:“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草备要》:“乌梅,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果,敛肺涩肠,涌痰消肿,清热解毒,生津止渴,醒酒杀虫。”因此,我科辩证地应用《伤寒论》桔梗汤、理中汤,加入制附子、桂枝、乌梅为基础方,并根据兼证不同适当加减对这些病例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3、验案举隅

患者,陈某,男,35岁,于2012-9-25首诊。主诉:咽部不适、如有物阻3年余。发病前曾有受寒病史,曾在外多次诊治(多以抗生素、清热解毒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形体肥胖,平素胃脘时有不适;咽痒,时有咯痰,质粘色白,晨起时恶心欲呕。检查:咽部略显苍白,粘膜肥厚,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并可见白色粘性分泌物附着。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厚,脉沉弦。诊断:西医:慢性咽炎,中医:慢喉痹(中焦虚寒、水饮犯咽)。以温中散寒、化饮利咽为法,予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桔梗、炙甘草、桂枝、制附子、太子参、生白术、干姜、乌梅、姜半夏、木蝴蝶)5剂。2012-10-4复诊,咽部不适诸症基本缓解,以成药桂附理中丸善后。按:本病以咽部不利为主证,其发病前有外感病史,当时应为误治失治致外邪遗留。后又他医治之,只知其之邪实,未知病者素体之虚;况其一派寒象,以抗生素及清热解毒药物治之,则病不减而愈深。久则中气愈虚而病难愈。病者形体肥胖,中气素虚;咽有寒痰,质粘色白;咽淡肥厚,舌淡胖,有齿印,苔白厚,脉沉弦,中焦虚寒笃矣。故以加味桔梗桂附理中汤治之获效。

参考文献

[1]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

[2]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