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411100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康复在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随机选取收治的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80例患者均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及常规运动功能训练,在上述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早期康复训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左右步幅差、步速及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左右步幅差、步速及ADL评分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中给予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关键词:早期康复;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常见于中老年患者,急性期偏瘫发生率可达80%,且伴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密切联系。为研究早期康复在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我院在该疾病患者治疗中积极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现作出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为42-74岁,平均(61.5±5.4)岁,平均病程(35.4±4.8)天;脑梗死24例,脑出血16例;左侧偏瘫28例,右侧偏瘫12例。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为42-73岁,平均(61.7±5.3)岁,平均病程(35.5±4.5)天;脑梗死23例,脑出血17例;左侧偏瘫26例,右侧偏瘫14例。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均接受CT及MRI检查,认知能力良好;排除可逆性缺血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及合并有老年痴呆患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以下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并同时进行常规运动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早期康复训练。主要包括:(1)加强踝及足趾背屈训练。首先诱发患者踝关节及足趾背屈运动的感觉功能,对于软瘫期患者可适当刺激其患侧下肢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诱发其背屈运动发生;第二利用姿势反射来进行踝关节以及足趾主动运动;第三需强化足趾主动运动,诱导患者患肢拇长伸肌发生主动舒张,同时再进行抗阻训练;最后需要增强患者踝关节背屈功能。在患者患侧足趾可主动背屈基础上指导患者开始胫骨前肌抗阻练习;让其保持靠墙站立位,墙根与足跟的距离保持10厘米,指导其使用健手紧抓患手,并逐渐做拉伸动作,让其做重心前后移转动作,当其重心发生后移,可指导其双踝进行背屈运动,每次训练15分钟。(2)按摩及被动运动。让患者保持良肢位,对其患肢进行适当按摩,按摩时坚持从近侧至远侧、从大关节到小关节的原则进行,按摩力度以患者肌肉出现酸胀感为宜,每天按摩2-3次,每次20分钟。按摩后对患者患肢进行被动运动。治疗师可通过屈曲、伸展、旋转等动作让患者患肢发生被动运动,每天进行2-3次,每次重复上述动作5-10遍。(3)患者主动运动训练。随着患者肌力的恢复,可让其健肢带动患肢做运动,让患者主动进行站立平衡、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室内走动、上下楼梯等。
1.3观察指标[2]
(1)用FMA(Fugl-Meyer法)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进行评价。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最高分为34分;下肢平衡能力评分最高分为14分,分值越高表示其运动及平衡功能越好。(2)采用距离参数测定其左右步幅差;步行速度用10m步行距离测定。(3)ADL评分。主要包括大便、小便、修饰、如厕、吃饭、转移、活动、穿衣、上楼梯及洗澡等自理能力,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平衡能力评分、左右步幅差、步速及AD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平衡能力评分、左右步幅差、步速及ADL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偏瘫属于脑卒中患者常见后遗症,患肢肢体功能基本丧失,活动受限,日常生活能力严重下降,因此帮助其运动功能(特别是步行能力)恢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最大愿望,同时也是改善患者社会交往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3]。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4],给予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站立训练、躯干肌训练有利于促进其独立步行能力、平衡能力恢复;约有超过70%的患者其步行能力可恢复,但患者因缺乏科学的指导,不能正常调整步态,导致其步行能力恢复不佳。脑卒中偏瘫步态异常患者其患侧下肢肌力下降,关节活动度减小,下肢活动协调性差,异常的运动模式可直接对步行的安全性、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积极给予其早期康复训练,对恢复期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为受损神经修复创造条件,建立受损的运动反射弧[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加强踝及足趾背屈训练,可促进其足趾屈伸功能恢复,诱发运动所需的背屈肌肉反应,建立反射性肌肉反应,提高其踝关节背屈能力;适当对其患肢进行按摩并辅以被动运动,可促进其血液循环,对肢体感受器形成刺激,提高其新陈代谢能力,改善关节僵硬程度,预防肌肉萎缩;加强其主动运动训练能够提高其日常自理能力。通过本次研究可知,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平衡能力评分、左右步幅差、步速及ADL评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早期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促进其步行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范茂华,叶正茂,潘翠环,等.不同姿势站立架站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6(10):1584-1587.
[2]卫芳盈,井小安,刘敏.群体性社区康复对脑卒中偏瘫后期异常步态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0):784-786.
[3]李海峰,徐远红,王俊华,等.早期踝及足趾背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异常步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1,26(1):16-17.
[4]何敏琴,吴彩虹,李岩,等.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4):395-397.
[5]吴运景,韩丽雅,许林海,等.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5,32(1):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