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请离学生更近一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1

初中语文教材,请离学生更近一点

赵有亮

赵有亮四川省洪雅县洪川镇新庙中学

在学校教育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说:“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然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中,有的在内容上过于陈旧、艰涩难懂,学生敬而远之;有的在时间上远离学生生活,学生对时代背景、情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不感兴趣。语文是最具人文性、故事性的科目,但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这让语文教师们哭笑不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现实生活

试想,生龙活虎的初中生打开还散发着油墨香的语文课本时,发现课文讲述的是“别人”的、泛黄的、成人化的故事,他们的脸上会是什么表情呢?他们会打心眼里品味书香、热爱课本、喜欢读书吗?从这个角度来看,明星入选教材、武侠小说入选教材的做法自有其合理性、可行性、学生爱读,还受教育、受鼓舞,何乐而不为呢?

毫无疑问,教材应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世界),新闻类作品更应贴近学生。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是毛泽东的两篇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前一篇是传统名篇、典范的新闻,它简洁明了、新闻结构完整,是认识战争、写作新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范文。后一篇也是报道解放战争的,但是头绪繁杂,像一份军事形势专题报告,学生学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解放战争已经远离了今天的生活,学生必须联系历史背景来学。从新闻写作、认识战争的角度来看,学习第一篇就够了,因为语文毕竟不同于历史,解放战争的战况、意义,可以放到历史课堂上学习、讨论。

而1988年版的初中语文第二册教材也选了两篇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葛洲坝安然无恙长江洪峰抵沙市》(选自1981年的《人民日报》)。第二篇报道的事情发生在学生生活的时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求知欲望,而且葛洲坝水利工程是国家的重要工程,学生通过阅读,还可以树立环保意识和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真是“一举三得”。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课文远离学生,那么学生就会远离课文。

二、认知水平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抽象逻辑思维形成阶段,因此他们对人、事物的认识,很多时候还要依赖于形象思维,他们的认知水平还不高。选入教材的课文应该符合以下两条:寓教于形;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

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单元有画家吴冠中先生谈形式美的短文《桥之美》,文章写得很好,但是太专业,太艰深,不适合初中生阅读。说实话,即使教师读了,对形式美的问题也是似懂非懂,更何况十几岁的初中生呢?很多教师在讲授这个单元时,为了让学生弄懂一些,也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对说明文的畏难情绪,只好打乱课文顺序,把这篇文章放在最后讲。编者无非是想将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做一比较阅读,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的,如果要进行比较阅读,就应把以桥为题材的说明文、记叙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掌握说明文的特点、记叙文与说明文的区别。九年义务教育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说明文单元)选了四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北京立交桥》、《短文两篇:1、吴门桥,2、母亲架设的桥》、《巴黎的桥》。第一篇是说明文,后面三篇是记叙文,这样的比较阅读训练才有实际意义。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与其把高深的东西学得似是而非,不如把浅易的东西学得扎扎实实,贪多求深是教材编写的大忌。

三、关于鲁迅的文章

先看几则材料: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校园民谣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鲁迅形象也还保留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化的特征。——《周海婴、周令飞:鲁迅是谁》(2007年9月19日人民网)如果孩子们最先接触的鲁迅文章是那些革命性、战斗性很强的杂文或小说,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鲁迅的兴趣和情感。——周令飞

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的泰斗,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其作品一方面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战士形象:对现实,他冷静地剖析;对敌人,他无情地批判、嘲讽。在孩子们的眼中,鲁迅就是思想的巨人、无畏的斗士,好像只能仰望,不敢也不能亲近。另一方面,文字艰涩,多用曲笔,学生对这些作品只能望文兴叹,如《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其实,它们最适合编入高中课本。先培养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到了高中、大学再学习他的思想、文风,这样不是很好吗?而他的那些充满人生温情和生活情趣的课文才是最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如《五猖会》、《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将鲁迅思想一股脑儿地填入初中生的大脑,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毫无益处的,要知道,立人为本、有选择地拿来仍是鲁迅思想的精髓。否则,鲁迅后人所说的后果将会蔓延开来:孩子们失去了对鲁迅的兴趣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