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2

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

符建民

符建民湖南省桃江县修山镇中心校

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正如教育家奥尼舒所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要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素质。

启发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前提,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求知欲要早期激发,以便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力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让学生先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然后用黑纸片把叶子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再用阳光照射,接着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子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最后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子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学生完成这些步骤后,教师问道:“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黑纸片遮盖的叶片有淀粉吗?”“这说明什么?”通过观察,学生正确地做出如下的结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是必要的条件。当学生试验成功后,学生不仅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油然而生,而且把新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概括。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全体参与,提供创新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要求学生学,学生围着教师转,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他们有机会去探索新知识。因此在课堂上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感知知识,获取知识。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有了我要学的心理,内心会产生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推动着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例如,在教学《观察种子的结构》的实验时,人人参与,各自观察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外形结构。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找到了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相同点:都有种皮和胚。菜豆种子与玉米种子的不同点:菜豆种子有种皮,有两片子叶,无胚乳;玉米种子果皮种皮紧贴在一起,有胚乳,有一片子叶。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就连后进生也能通过对比观察了解菜豆种子于玉米种子的外形,结构。整个教学过程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三、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动力。

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做实验是他们上生物课最高兴的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验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验,真正地放手让学生实验。让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的实验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实验操作中萌发,通过实验,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根据初二教材中“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做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的内容增加了一个实验。我指导学生从玉米螟雌蛾体内提取了性引诱物——性外激素。夏夜,带领学生到玉米地里做诱杀雄玉米蛾的实验:将雌玉米蛾的性引诱物涂在滤纸上卷成纸卷,悬在水盆的水面上。学生兴趣很大,钻在玉米地里。月光下,他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水盆。只见从四面八方飞来的雄蛾纷纷扑向滤纸,投入水中,不一会,就有几百只雄蛾葬身水中。同学们目睹了这种生物防治的高效性,异常兴奋。的确,在教学中利用实验,让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通过探索客观规律的活动来获取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四、精心设计疑问,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突出每一环节所需解决的矛盾,精心设计一些既有兴趣又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血液》一课中,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观察两支量筒内的液体:一支是加入抗凝剂未分层的血液;另一支是加入抗凝剂已分层的血液。教师问道:“这两支量筒内装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平时对血液的认识,能马上认出来分层的那支量筒内装的是血液,而另一支是什么却答不出来。教师说道:“这支量筒内装的也是血液,两支量筒的血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被这一连串的问题所吸引,强烈希望探寻答案,然后教师可顺理成章的引入血液的组成这部分的教学。学生通过对两支血液的比较和对分层血液的观察,知道血液的成分不都是红色的,而是分出了三层不同颜色的成分:淡黄色半透明的是血浆,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红色的是红细胞,这样,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物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根据这一原理,生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工厂,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用乳房生物反应器生产的药物、食物,使学生了解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具有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产品作用效果显著(或活性高),减少工业污染等优点。了解转基因动物的乳汁能治疗相应的人类疾病。又如,组织学生到农村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从生产实践中获得知识。有一位同学运用生物课中学到的植物“开花和传粉”的知识,在自家的大棚里给南瓜进行人工授粉,放学后观察南瓜花的变化,他发现经过授粉的雌花,子房逐渐膨大起来,长成了小南瓜,而没有经过授粉的雌花却凋落了。他把这种方法传授给村里人。后来,他们村里的南瓜产量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些事例给人们一个启示:学生不但要从书本上学知识,更应从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生物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但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且使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一旦带来社会效益,必然会令学生兴奋不已,更会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