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周红梅

河南信阳市七中周红梅

中学数学教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根据中学生心里特点施教的基本要求。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认为,思维发展是极其复杂的现象,收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其中,遗传与生理条件是青少年思维产生和发展的自然提前;环境教育是思维发展的决定主导性因素;实践活动是思维发展的直接基础和源泉。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教学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的适当程度的认知冲突,从而能够引起学生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定向,这样的环境是启发学生思维“引爆器”,可以提高思维的志向水平。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在操作中教师应谨慎把握:

1.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维的启发,离不开感情的支撑,只有产生感情的共鸣,学生才愿意把问题内化,驱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例如,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熟悉的,产生审美感的问题和现象开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产生困惑,然后试着去解决它。例如,我们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将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叠在一起,然后去观察两底角的关系,当学生说出两底角相等时,教师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你们得来的结论正确吗?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这个结论呢?学生会急不可耐地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结论。

2.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只有当学生对问题的领悟有一种是曾相识之感,但又不能立即给出答案时,才能产生心里上的愤、悱状态,才能进入最佳的思维环境之中。

3.问题情境中设置悬念。对数学中的重点问题,并非一接触就能理解透彻,这时,我们可以浅入深地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好奇的感觉中追求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4.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时间。在实际教学中,为增加课堂容量,许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太少。殊不知,教师对讲课的内容是精心准备过的,而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则是未知的、不熟悉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滞后于教师的思维活动,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必须有一个理解、领悟、思考的过程,如果教师迫不及待地给出答案或要求学生回答,就会让问题效果大打折扣。

二、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思维的策略水平

张奠宇先生呼吁,不要让数学思想淹没在题海之中。数学思想是进行思维结果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同思维过程完全不同的、较为确定的、可以言传的状态。但由于它的内涵的深刻性和外延的丰富性,不是短期就能让学生掌握的,需要在长期的思维活动中逐步领会,形成意向和观念。具体地说,数学思想是指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升出来的一些观点,带有普遍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所以在后继的学习中对主体的数学思维的策略,水平有较大影响。

在教学中参透数学思想,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教师不可以凭借一两次课或几个例题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完全接受和掌握,也不能依靠生硬的说教,而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潜移默化地进行。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利用反映数学思想的基本材料,有意识地设计与一定的数学思想联系的学习活动,以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1.在双基教学中,根据数学知识特征,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比如:在讲授有理数的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时,渗透“分类”思想;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参透“化归”思想;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以渗透“方程”思想、“模式化”思想。

2.以数学思想为指导,巧用定向思维与多向思维。所谓定向思维,就是根据构成数学概念的条件的发展方向去思考,中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时常会出现重叠、交叉的现象,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新知识,甚至希望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旧知识中去,这是思维惰性在求知行为上的反应,其结果会改变思维方向,出现思维错误。

多向思维是在定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向思维离不开定向思维,定向思维能非常有效地启发多向思维。所不同的是,定向思维规范人们的思路,对思考对象沿着一个方向去思考,有利于帮助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解决认识的深刻性,培养解决问题的原则性;多向思维则主张扩大视野,激活思路,对思考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思考,从而有利于帮助扩展对事物的认识,增加认识的广泛性,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更可贵的是,多向思维能力一旦形成,便成为独立于学习兴趣的力量,它可以支撑学习兴趣长盛不衰,还能推动学习目的向崇高的境界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