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萍(化隆县第二小学青海化隆81090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有大量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这些问题都通过一个个数学情境呈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感知情景、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形成策略等环节来完成。怎样有效地组织学生解决数学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认识。
1.呈现情景,获取信息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问:“图上画得是什么,写得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认真独立地观看,分组讨论和交流,并汇报和交流获取的信息。学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通过展示主题图或教学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地呈现出来,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当学生看完主题图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感受到的的信息进行整理,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协作,探究问题
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每个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辅之以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和交流,自觉矫正错误,逐步得出结论,形成初步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中去掌握学生思维状态,适当引导和调控,给予启发点拨,理清思路。
3.交流评价解决问题
理清思路后,让学生独立选择算法。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进一步归纳整理算法。最后通过集体交流,明确算法。具体如:①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成果。②各组成员认真倾听相互评价,表示赞同、反对,开展有竞争的合作。③组织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的想法,发现新的思路、方法及时扩散,并给予及时评价和指导。交流评价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组织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数学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
4.巩固方法拓展思维
学生掌握了方法,还要在不断练习应用中深化理解。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具体如: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②学生人人完成基础题的练习,低等生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综合题,中等生在完成综合题的基础上,尽力完成提高题,优等生三种练习都完成。
这样,我们依托教材,又不拘于教材,在数学情境的感知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用数学的思维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