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云峰
(南阳市第二十五小学山东南阳4730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小学生这一强烈的心理特点,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中,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想问。如:教学乘法简便算法时,设计一组题:28×25、125×24、25×36、56×125。与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学生都在迅速地计算者,力求能超过教师。而当教师都迅速准确地算出结果时,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询问老师:“老师,为什么您能算得又对又快呢?”学生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乘法的简便算法,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创设“冲突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矛盾中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发认知冲突。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教师故意把三个不同种类型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放在一个信封里,先露出一个直角让学生猜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由于有一个角是直角,学生很快就猜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教师再露出一个钝角让学生猜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由于有一个角是钝角,学生又很快就猜出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最后教师再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猜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又很快就猜出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结果教师把谜底揭开,学生就发问:“咦!怎么会猜错呢?这是为什么?”这样,就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3.创设“实践式”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应用中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如: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用于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怎么求利息?我的压岁钱怎样存最合算?
总之,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收稿日期:201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