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对左前降支心肌桥影像特点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双源CT对左前降支心肌桥影像特点的分析

周仁冰邱娅邹科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CT室新疆喀什8440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血管造影对心肌桥的影像学特点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的80例双源CT冠脉造影诊断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并根据壁冠状动脉(MCA)被心肌包绕程度进行了分组,并从平均长度、管径变化及伴发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三个方面开展组间比较,分析其与肌桥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浅表型一共30例,深在型一共50例。浅表型组的MCA平均长度短于深在型,并且浅表型组MCA不同方向上管径狭窄变化率存在差异(P<0.05)。浅表型和深在型都伴发AS多位肌桥近段,分别占30%和37.2%(P>0.05)。结论:双源CT对心肌桥影像特点的评价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双源CT;心肌桥;冠状动脉;特点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046-02

双源CT(dualsourcecomputedtomo-graphy,DSCT)利用双能量减影功能获得的心血管影像,理论上可提供比冠状动脉造影更可靠的定位精度,并且价格低、无创伤,风险小,是冠状动脉疾病极具前景的检查手段[2]。本文就本院双源CT在心脏冠状动脉在血管造影上的应用,通过回顾性分析,对MB的影像特点做重点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5年1月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左前降支中段心肌桥的患者90例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采用回顾性重建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的标准(①窦性心律及心律波动≤20次/min;②图像没有明显运动伪影;③非冠状动脉手术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1.2±9.32)岁。检查时患者平均心率(70.87±11.93)次/min。

1.2方法

设备使用SIEMENS双源CT(SOMATOMDefinition)。扫描前不使用倍他洛克等降低心率药物,患者胸前壁连接心电导联。选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经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团注,速率5mL/s,对比剂示踪技术触发扫描,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水平至心膈面下约1cm,扫描时间约7~11s。2个球管的管电压均为120kv。有效管电流380mAs。螺距0.2~0.5,根据心率不同而调整。

1.3图像评价

利用CT设备自动生成的最佳舒张期和最佳收缩期的两套薄层横断位图像数据(层厚0.75mm,重建间隔0.5mm,Kernal值B26f),送至Syngo工作站通过血管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共同完成。

观察MB和MCA两者间的位置关系,分深在型和浅表型两种类型:分别代表MCA被MB完全覆盖和MB不完全包绕MCA环周180~360°之间的情况;利用曲线测量工具测定MCA长度;以血管短轴截面像为参考,测量深在型MB厚度(MCA血管壁到心肌外膜的最大距离)。浅表型的单独一组,深在型的再分MB厚度不超过2mm的A组和2mm以上的B组。

取MCA中段的血管截面,测量其管腔直径,分别取横向(平行于心肌表面)和纵向(垂直于心肌表面)两个方向上舒张期和收缩期的数值。计算两个方向上的血管狭窄变化率,计算公式为:狭窄变化率=(舒张期管腔直径-收缩期管腔直径)/舒张期管腔直径。分别比较各组在两个方向上管径狭窄变化率的差别。同时观察MCA两端血管形态和伴发AS的情况。

1.4数据分析

采用SPSS19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行正态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全部病例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评价需要,CT诊断左前降支中段MB。

2.1MB厚度和长度

浅表型组一共30例,MCA平均长度(12.93±8.15)mm;深在型组一共50例,MCA平均长度(16.50±7.08)mm;比较两型平均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在型MB平均厚度(1.78±1.26)mm,而深在型两组的MCA平均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MCA管径狭窄变化率

本组病例,分别测量纵向与横向方向上狭窄变化率,浅表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

表两个方面上狭窄变化率的比较结果(x-±s)

2.3伴发AS的情况

所有案例中,伴发AS的共31例,MCA平均长度(18.05±7.85)mm;除1例同时可见心肌桥远段血管的钙化斑外,均发生于MB近段,MCA本身并未见。斑块的类型包括非钙化性斑块10例、混合性斑块11例、钙化性斑块10例。浅表型和深在型A、B组伴发AS的发生率分别为30%(9/30)、32.3%(10/31)和42.1%(8/1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心肌桥(myocardialbridge,MB)这个概念是Reyman于1960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正常情况下走行于心外膜表的脂肪组织中,血管表面的心肌称为心肌桥。

本次采用双源CT来进行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时相数据的收集,进而评价MCA管腔变化,并分别选取平行和垂直于心肌表面两个方向上的管径数据加以比较。结果显示,浅表型组两个方向上管腔的狭窄变化程度存在差异,以垂直于心肌表面方向上的管腔变化相对明显,而深在型的两组差异不明显。MCA相对心肌位置固定,而两端血管倾向心室方向迂曲,这一现象有被作为心肌桥存在的辅助参考。另外,在本次研究中发现,左前降支近段伴发AS的约占1/3,深在型的AS发生略高于浅表型,AS阳性的MCA平均长度也略长,但这些结果还有待临床更大样本的检验。

总之,双源CT能对MB的影像特点作出准确、综合评价,并提供有效数据,对于临床的医疗有较大价值。

【参考文献】

[1]钟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心肌桥的双源CT形态学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4.

[2]谭利高.双源CT诊断冠脉疾病临床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