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1

初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路小平

陕西省子长县秀延初级中学717399

摘要:物理是初中生刚接触到的新学科,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困难、吃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教师能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生理、心理及思维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关注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困生就能进而全面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兴趣学困生的转化

为深化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这必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展现教学课程的魅力,又要使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既要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又要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本文仅就新课标下,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思考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对教学方法的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悬念,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大脑受到新奇刺激,保持兴奋状态。

情绪调节的方式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可以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精心准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新奇直观的实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导入新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用“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入平面镜。又如在引入“惯性”的内容时,教师脱下外衣,掸衣服上的灰尘等等。这些有趣的故事、例子,形象直观的实验,使学生产生悬念,集中注意力,进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2.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模拟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把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增加了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感,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克服了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的弊端,方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例如在讲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时,如果仅仅让学生机械记忆是很难灵活应用成像规律的,而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凸透镜成像的过程,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能了解它的整体成像规律、达到灵活应用的效果。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积极性。

在物理教学中,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多媒体仿真实验来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得感性认识并对物理规律进行探究,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用多媒体仿真实验来模拟物理实验能够较为真实地再现物理变化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细节,更直观地看到操作过程与操作技巧,所以模拟实验同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核裂变和核聚变等实验在现有条件在课堂上无法实现、不易实现或者不易观察,我们用Flash多媒体课件来模拟这些实验,使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对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思考

1.重视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趣味新奇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思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亲其师”方可“信其道”。教师对学生赋予深厚的感情,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个教师的感情越深,就越爱听他的课,并会加倍努力地来学习这门课,而受到冷淡或厌恶的学生,不仅会对这个教师所教的课不感兴趣,而且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于弃而不学。因此,物理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学生才会对物理课感兴趣,才会积极参加物理教学活动并奋发学好物理。

三、对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思考

1.培养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与课堂教学是让学困生扬长避短,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我在备课时,总要先备差生,了解本班差生各自的特点,本节课他们应扮演哪个角色,让一些平时常被冷落的差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同时让其他同学感受到物理学科趣味性。

2.加强家校联系,培养学困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家庭教育始终促进学校教育,对于这些由于自觉性差,思想上,行为上懒散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这就要求家长要从认识层面要高度重视,精神层面要自信,对小孩更要特别关心,特别细心,在无形中让其感受到家长的重视,唤起他强烈的学习欲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小孩,关注小孩的点滴的进步,适时地进行表扬。

总之,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地降低初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八年级上、下,九年级上、下,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学物理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