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

李广存

李广存(濮阳市清丰县人民医院CT室457300)

【中图分类号】R4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6-0242-02

【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3月到2011年11月间我院16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疾病患者30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并分析其表现。结果主动脉夹层21例,Stanford分型A型11例,B型10例。主动脉瘤9例,主动脉夹层范围及主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清晰。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显示主动脉疾病形态学改变,其应用对明确诊断主动脉疾病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管成像16排螺旋CT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疾病主要包括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异常中膜结构和异常血流动力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的因素包括:马凡综合症、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特发性主动脉中膜退行性变化、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性疾病等。主动脉瘤指主动脉壁局部或弥漫性的异常扩张,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症状,瘤状破裂为其主要危险。常发生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部降主动脉、胸腹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主动脉疾病如果发生管壁破裂会导致失血性休克乃至死亡,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PA)技术不断完善,使主动脉的显像达到了质的飞跃,已逐渐成为安全、可靠、无创的诊断方法。本研究对30例主动脉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血管造影技术在主动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3月到2011年11月间我院16排螺旋CT诊断主动脉疾病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5岁,平均38.6岁;均以剧烈疼痛,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其中,胸痛23例,呼吸困难13例,咳嗽和声音嘶哑6例,急诊检查23例,入院检查8例,严重出血者7例。

1.2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东芝16层螺旋CT机扫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先行平扫,间隔10mm,层厚10mm,螺距1.25,视野40cm,电压120kV,电流280mA,重建矩阵512×512。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髂动脉分支处;用高压注射器从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注射速率4mL/s,采集到的1mm原始图像重建图像,传输至工作站。首先在平扫轴位状态下先观察血管壁是否有钙化斑块,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仿真内窥镜等进行数据重建。并调整适当的窗宽窗位及层厚从轴位、冠状位、矢状位等任意方位观察.优质图像的标准是:解剖结构细节显示清楚,血管密度高,CT值>180Hu,无伪影或伪影较轻,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要[1]。观察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形态及出血情况,评价主动脉管改变程度并进行分型,同时观察相应主动脉组织有无改变、肺野有无异常、主动脉分支有无增粗等其他异常改变。

2结果

本研究组主动脉夹层21例,主动脉夹层Ⅰ型8例,Ⅱ型3例,Ⅲ型10例。目前国内外对主动脉夹层的分型除了采用DeBakey分型,还有Stanford分型。其为凡累及升主动脉的夹层被定义为A型(约75%),B型是指病变远离左锁骨下动脉,仅累及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约25%)[2]。Stanford分型的A型相当于Debakey分型的Ⅰ和Ⅱ型;B型相当于Ⅲ型。国内主动脉夹层以Ⅲ型常见,国外Ⅰ、Ⅱ型多于Ⅲ型[3],CT血管重建可见夹层范围和病变全貌,对比剂在真腔通过主动脉管壁内膜破口处喷射,对比剂进入假腔后可见线性,条状低密度影,为撕脱的内膜片;有的病例可见充盈缺损,为附壁血栓。主动脉瘤9例,主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清晰。全部病例瘤腔内有对比剂充盈,容易观察到其形状、大小等情况;2例出现渗漏,表现为对比剂外泄。

3讨论

导致主动脉疾病的原因很多,如高血压、主动脉硬化等。导致主动脉内膜破裂,主动脉内血液从破裂口进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壁血肿,由内膜分隔真假腔。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预后较差,临床上怀疑主动脉疾病者,主要通过影像学进行定性,定位及术后观察等作MRI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对钙化显示较差,对术后有金属植入的患者不能进行检查,16排螺旋CT克服了上述缺点,其具有扫描速度快、较大的扫描野、更薄的层厚、空间分辨率更高等优点。目前的16排螺旋CT有较快的扫描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覆盖更大的扫描范围,得到更清晰的原始图像。

图像后处理的方法很多,SSD具有丰富的三维信息,有利于夹层的分型诊断。VR有解剖标志明确,图像立体感强等优势。VR能直接将三维数据投影显示在二维屏幕上,CT血管造影所获得的容积数据经过计算机软件程序处理将靶血管重建为直观的立体图像显示,可以由任意角度观察内膜的情况,观察其形态。对主动脉夹层内支架隔绝术后、支架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血管关系显示具有立体感。MIP为其灰阶值能真实反映实际组织的CT值,MIP可确定测量主动脉最窄径,但是真腔与假腔之间不好分辨,不能很好显示真,假腔及撕裂的内膜瓣。MPR对显示主动脉瘤及夹层范围,血栓与管腔内的情况,内膜破口及对判定主动脉弓血管累及方面较大价值。CTVE对血管腔内进行仿内窥镜式的观察,可显示夹层内膜口的大小及其形状情况。主动脉夹层影像检查的目的在于肯定诊断,确定内膜撕破口的部位及确定主动脉夹层的存在及其分型[4]。

CT血管成像重建技术的应用对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范围、管腔内的情况以及钙化内移的内膜等[5]。可作为外科治疗后复查的有效手段;并且能够准确的显示主动脉瘤的大小,主动脉分支起始部位与动脉瘤的关系,分支是否受累,同时显示瘤体周围的情况,如肺不张,胸腔积液等。横断面显示主动脉壁的厚度,钙化及腔内血栓等具有很大的优势。总之,螺旋CT快速大范围的扫描和不同的图像处理方式对主动脉病变诊断提供了准确依据。

参考文献

[1]高红,许文坚等.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77.

[2]YucelEK,SternbergFL,EgglinTK,etal.Penetratingaorticulcers:diagnosiswithMRimaging[J].Radiology,1990,177:779.

[3]刘玉清.主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影像学和发病机制探讨[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4,1(1):3.

[4]赵海波,谢超贤等.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1):179-180.

[5]崔立明,韩萍,周阳泱等.主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8):69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