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余光华王锦(西南民族大学校医院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1-012-02
【摘要】目的探讨猝死者家属应激相关障碍。方法对4年间149例猝死者,观察其家庭成员的躯体表现、认知、情感、行为反应;以家庭为单位,具有相对稳定性,主要表现宣泄型、转移型、自责型、抑郁型、理智型。结果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应激反应。结论医方应当具备一定技能及技巧引导家属减轻应激反应造成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猝死家属应激心理干预
Psychologicalstressanalysisandappeasementforthefamilymembersofsuddendeathpatient
ZhangYingYuGuanghuaWangJin(Greatschools,hospitalSouthwest,Chengdou610041)
【Abstract】ObjectiveToelucidatethestress-relateddisordersinthefamilymembersofsuddendeathpatient.MethodsToobservephysicaldisplay,behaviorcognitionandemotion,withthefamilymembersof149suddendeathpatientsin4years.Themainphenotypeincludesunbosoming,shifting,self-reproaching,depressingorintellectualizing,whichisofrelativestabilityusedfamilyasaunit.ResultThepsycholoigicalinterventioncouldimprovestress.ConclusionMedicalandfirst-aidpersonnelmusthaveacertaintechnicalabilityandskillsoastoguidethefamilymemberstoeaseunhealthyeffectduetostress.
【Keywords】SuddendeathFamilymembersStress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
猝死指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外因或无外因的作用下,突然和意外的发生非暴力性死亡[1]。对于与死者直接相关的家庭成员,则为应激事件,无论具有什么人格特点、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和生活信念,均会引起心理、生理、行为等一系列情绪反应,称应激相关障碍。本文就常见死者家属心理情绪反应及心理干预措施作一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2006年4月-2010年4月武侯区人民医院120院前急救及院内抢救猝死者149例,死者年龄14岁-104岁;以其家属为观察对象(原有慢性病正常死亡除外),每位死者家属少则一人,多则数十人,年龄分布从3-97岁,大部分集中在20-70岁之间。
1.2观察方法观察猝死者家属有无以下表现,躯体表现:呼吸缓慢或急促,心率加快或减慢,有无血压升高,肌肉紧张,出汗,或有无极度疲乏。认知方面:是否反应过敏,或迟钝、麻木,注意力下降,或像无助的小孩(这种现象叫回归)。情感方面:情绪是否稳定,或压抑、恐惧、耻辱、焦虑、悲伤,或紧张、不安、内疚感。行为方面:兴奋激越或意志消沉,或莫名其妙地大发雷霆,或失声痛哭。
1.3情绪表现每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可有不同的表现,但以家庭为单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且很易互相影响,尤其易受某个在家庭中有地位、权利、威望的人的影响。我们根据观察躯体表现、认知、情感、行为几方面,总结划分以下几种表现类型:
1.3.1抑郁型抑郁是将自己的悲痛情绪过分压抑,精神处于短暂空白状态,表现出无助、无望、精神失常或反应迟钝,不哭、不闹、不言语。
1.3.2宣泄型通过哭诉、呼喊亡者以宣泄心中的情绪。
1.3.3转移型将心中的痛苦转移到其他家庭成员身上,互相埋怨,指责其他家庭成员未尽到之处;也有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最常见的是责难120来迟,埋怨医方无能;也有将家庭矛盾或患方难以调和的内部矛盾转移至医方,一旦有人挑起,其他家庭成员也很易失控,表现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
1.3.4自责型自责怎么没有早日送死者去体检,或有症状为什么没早日送其入院;这种内疚感会觉得死者的不幸是自己的罪过。
1.3.5理智型能够比较理性、平静的接受家庭成员的死亡,各方面反应不太强烈。此猝死者多为年事已高,或家庭关系不太好,原有基础疾病,或家属人生经历丰富等。
2心理干预措施
对不同的情绪表现方式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
2.1抑郁型表现抑郁型者负性情绪久久不易消除,医生应高度重视,即早给予心理干预。可作适当的引导,一是引导宣泄,如打被子、枕头,撕纸板等方式发泄;一是疏导,承认现实,向亡者作行为上的告别,为以后尽快减轻应激反应做准备,理性地处理下一步该做的事。
2.2宣泄型鼓励宣泄,尤其哭作为一种常用的宣泄方式,将心中的情绪发泄出来,可缓解压力,以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损害贵重物品为度。
2.3转移型可将其他家庭成员引导到互相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上来。若家属之间吵闹太甚,可以把注意力引向亡者的身上来,请保持安静,不要过分惊扰了亡者上路,希望所有在场的人静静地、好好地送他(她)一程。对责难120来晚了时,最好少辩解,应全身心抢救病人,用行动向家属证明我们尽全力了,可在适当的时机告知:120指挥系统有严格的管理体系,随时可备查,但语言措辞要得当,不可语气生硬。对相互埋怨或自责之家属,不宜推波助澜,人已死,活着的人不必增加无谓的心理负担,这是疾病的必然使之,是迟早的事,即使住进医院也可能发生意外。
2.4自责型人死后肌肉松弛,看起来都很“平和、慈祥”,医生可利用此点,安慰家属:每个人离开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方式,他(她)在以他自己的方式离开我们;对亡者的尊重,当然也包括对他(她)自己选择死亡方式的尊重。
2.5理智型对这种家属更应该尊重,设身处地为患方服务,有的仅仅是暂时关闭情感,几天、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才发生反应。
3讨论
强烈的生活事件对绝大多数人都会引起应激反应,由于强度和反应持续时间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多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半年左右可恢复健康,少数由于反应过度,长时间甚至余生都无法完全摆脱此影响,进而出现精神障碍,或引发机体分泌肿瘤坏死因子、5-羟色胺等物质[2],影响免疫力,导致躯体疾病,所以在第一时间内实行应激性心理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不同的家属情绪表现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式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这就需要提高医护人员自身心理素质修养,不埋怨、不泄愤,而是站在患方的角度出发,理解尊重对方,甚至能产生共情,即用心去感受患方所思所想,并将这种感受以最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做对方最需要做的事,为最高之心理境界。
心理学上有一个最基本技能:充分接纳对方,即每个人都是有人权、价值观、情感和独立人格的人,充分接纳对方的价值观、情感等就是对他人最好的尊重[3]。作为一个医护人员,还必须具备一个原则:中性原则,即持非评判性态度,无对错之分。具备这一技能和掌握了这一原则,并以这种心态去看待患方家属,还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社会再适应量表(SocialReadjustmentSRRS)人为规定配偶死亡的生活改变为100单位[3],并以此为参照,家庭成员死亡为63,根据中国的传统父母死去子女,也是痛不欲生的,所以最能体现对患方家属同情关心的是对伴侣的关心和对父母的关心。比如握住伴侣之手,或搬个凳子,放于身后,轻扶其坐下,或通过简单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尽力减少家属痛苦。
另外,在抢救过程中,适当看看周围环境,观察家属修养,个人素质,对不同信仰需不同处理方式,尽量少说,多用眼睛、肢体语言表达,肢体语言是最能表达心理情感、最不容易引起误会的。我国信仰佛教的占一定比例,佛教对生死讲求顺其自然,如果确信已死,应征求家属意愿,确定是否采取气管插管或其他创伤性抢救措施。
自我们开展此工作并迅速推广以来,经回访,满意率大大提高,医患关系改善,当然未作对比实验,值得探讨。
从事急救医学工作不同于其他医疗服务,它对医护人员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道德感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其家属予以心理支持,鼓励他们战胜心理危机,促进其心理健康,使死者无憾,生者无愧,这也是职责之一。
参考文献
[1]何庆.心肺复苏的概念与发展历史.现代心肺复苏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0.
[2]吴孝苹,王东,宋中金等.焦虑抑郁情绪对创面愈合及TNE-a,L-6水平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39(1):105-107.
[3]杨德森.精神痛苦的成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3,9(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