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第十三中学,河北省沧州市061000)
摘要:宋词的审美价值,是通过审美教学,对词中所蕴含的文辞美、艺术美以及感情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从而达到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美的感受能力、健全人格和意志力的有效培养目的。
(一)探究文辞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
宋词是语言的艺术。学习宋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阅读语言、品味语言。通过探究宋词的文辞美,可以理解词作内容,感知词作中的形象,进而揣摩词作的情感,学习创作技巧,从而获得审美情趣的熏陶。这个审美过程是对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1.善用修辞
在宋词的审美鉴赏中,能使宋词的语言具有表达生动的审美效果。
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是一首写游子思念亲友的行役词。词的上片明显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写景:“碧云天,黄叶地”中“天”与“地”对比;“山映斜阳天接水”中“山”与“水”对比;“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中“斜阳”与“芳草”对比。通过这三组对比的修辞,感受到词中的所有景物仿佛全部立体地呈现在眼前:碧云悠悠的蓝天,铺满黄叶的大地,秋色连着水波,水波上弥漫着苍翠。斜阳映着群山,天连接着水面。芳草不懂情感,直铺到遥远的斜阳之外!因此,在赏析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修辞的鉴赏,增强了整首词的色彩感。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全词画面感得到提升,使得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领略到语言的运用技巧,从而增强了语言阅读的穿透力以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2.妙用典故
借典抒情,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会增强宋词内容上的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从气势恢宏的狩猎场面到昂扬激烈的豪迈情怀,如一气呵成,有不可遏制的气势。下片的抒怀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译为“哪天皇上才派冯唐那样的使节,让我像魏尚那样为国效劳”,从这两句中不难鉴赏出是由汉文帝派遣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中化出。在鉴赏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典故的运用使词句达到言简义丰的表达效果,进而能深切地体会出词人运用典故所寄托的情感:希望自己能被朝廷重用,为国家效劳的愿望。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学生通过对宋词中运用典故的表现手法的分析和鉴赏,能够更深刻地领会语言文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
3.讲究炼字
词人在创作时,通过对字的锤炼,力求使宋词达到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宋词鉴赏,词人“炼字”,教师引导学生在宋词审美中就要“品字”,就是要品出字词内部的深刻意蕴和美妙滋味。
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寄寓的是词人对丈夫深深的怀念之情。在把握全词情感的前提下,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就会发现,词的上片中“愁”字用得好。“愁”字开门见山地道出了作者心绪的烦闷,可以说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词的下片中一个“瘦”字用得妙,结合整首词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上片的“愁”,学生会发现此“瘦”字一语双关,写人又写花,既写出了离愁之苦,又巧妙地衬托出词人因相思而憔悴的状态。纵观全词,同为形容词性的一“愁”一“瘦”的有机结合,将词中人物形象的心绪和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全词有含蓄蕴藉之美。
通过炼字,学生逐渐领悟到锤炼文字的意义与妙处,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过程中隐含着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宋词的审美教学中,“炼字”也是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审美手段。
(二)探究艺术美,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宋词,是一种美的艺术。宋词中丰富的意象、典型的形象、幽深的意境,是审美趣味所在。
1.意象之精美
在语文的审美教学中,鉴赏宋词,学生对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以及对生命力的感知,其中意象的塑造是关键。恰如山之精神难以表达,可以写烟霞之韵态来侧面烘托;春之精神难以表达,便以草木之生机来巧妙映衬。
在教与学的审美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意象去勾勒一幅独特的画面,从而去感知全词内容蕴含的美。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明月”和“酒”两个意象贯穿全词的上片,浪漫和愁情萦绕在词人心间,继而又通过想象中的“天上宫阙”和“琼楼玉宇”写作者对月遐思,幻游仙境的浪漫画面,不禁让读者随着词人的思绪浮想联翩,豪情可见一斑。下片通过“婵娟”这个意象和“明月”相照应,使全词情景交融,进而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在宋词的审美教学中,学生可以“明月”这个典型的意象为突破口,在理解整首词大意的基础上,体悟“明月”的象征意义,并与词上片“不知天上宫阙”和“又恐琼楼玉宇”两句中的“宫阙”、“琼楼玉宇”相联系,感受词人对月遥寄思念的浪漫情怀。继而,又将“明月”的象征意与词下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中的“婵娟”相承接,体会词人寄情于景的情深意长。感受词中意象之精美衬托出的全词内容之美,“以点带面”的赏析方式,是学生在品析与想象中提升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
2.意境之唯美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审美教学中,学生通过赏析“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感受到词人留恋不想返的悠闲心境。词的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中“无可奈何”一词表示转折,学生的心境也由此随着词人的心境转变,体会到词人的忧愁之感。已凋残的“花”不再是美丽的花,却也是人间美的事物的象征。“似曾相识燕归来”,每一年“燕归来”都意味着时间又过了一度春秋,“似曾相识”也流露出词人对岁月流逝的叹惋之情。学生在品读词的种种意象的过程中,感受到虚实相生营造出的伤春惜时和感叹岁月无情流逝的意境。因此,品意境之唯美的过程,亦是感受审美的过程。
品鉴宋词,欣赏其中蕴含的艺术美,实际是一种审美感知,更是一种审美感受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探究情感美,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意志力
宋词是华夏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词文化中饱含的纯净之心灵、高尚之情操、不屈之意志,构成了宋词的情感美。语文课程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同时,一并强调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因此,在初中语文宋词的审美教学中,融入情感美,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和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