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不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介绍了目前我国研究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主要指标,并分析了社会保障水平对政府财政、就业、企业竞争力和劳动积极性的影响,提出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对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衡量指标
1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衡量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常用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或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来反映。一般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上升的趋势。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提出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概念。其
2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水平高。1991~2001年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为15%,CSS平均为1.46,表明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同经济发展相比较,其整体增长过快。但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水平是在较高的水平上缓慢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2.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不但低而且波动性打。1991~2001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0.18%,CSS值变化较大。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严重性。
3社会保障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1对政府财政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保障支出的款项随着财政总收入的增加逐年递增,而且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因此受益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加。社会保障是由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之一,保障基金是由个人和企业按一定比例缴费,国家财政补贴构成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水平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在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较大,影响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给政府财政造成压力甚至赤字。
3.2对就业的影响。早期社会保障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失业、养老等社会问题。失业是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对失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或者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水平为零),很难实现社会保障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由于个人自然禀赋不同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会造成一些群体失去工作,失去收入来源。如果没有社会保障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或帮助不足,这些人的基本生活将得不到保证,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②社会保障水平很高,表现为保障水平过高,保障项目过多,劳动者在遇到如失业、工伤、疾病等社会风险时,其获得的保障待遇与劳动就业收入相差不大,一些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宁愿继续失业,以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而不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劳动,不去参加就业培训,不仅会给国家、企业等带来沉重的负担,还会给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西方高福利国家中,如德国,很多人宁愿领取救济等保障金,而不愿积极主动的去找工作,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
3.3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3.3.1社会保障水平低,意味着保障项目不够全面。根据社会保障的风险理论和生命循环储蓄理论可知,在择业时,人们会做长远打算,尽可能去规避风险,选择风险小的、相对稳定的工作,即选择社会保障体系完整的企业就业。没有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没办法吸引留住人才的,没有人才怎么谈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3.3.2社会保障水平高说明社会保障项目全面,社会保障支出高。因为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是以高水平的社会保障税(费)率为保证的。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是以工人工资总和为基数进行社会保障缴税(费)的,社会保障缴税(费)是要列入企业成本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税(费)率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企业要么会降低工人工资,要么减少用工数量。降低工人工资,会减少工人的工作意愿,导致工人放弃当前工作,寻找更高待遇水平的工作,从而造成自愿性失业;减少用工数量,会产生被迫性失业。
3.4对劳动者积极性的影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外部环境和资本起着重要作用,而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保障可以为劳动者提供最后的社会保障,可以为劳动者免除后顾之忧,可以极大的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4建立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制度
4.1必须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步伐
4.1.1完善养老保障机制。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养老问题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结构日趋简单,人口日渐减少,保障功能日趋下降。只有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真正使得老年人安度晚年、老有所养,才能给我国农村社会带来稳定。
4.1.2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较适合我国农村的基本情况,应该下大力进行推广。针对农村医疗条件差的问题,认为可以在农村医疗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医疗环境得到稳步提高。在合作医疗制度比较成熟、医疗环境获得改善后,可以考虑与城镇医疗保险并轨。
4.1.3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实行低保制度既是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这项制度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已开始进行试点。有关专家认为,农村低保制度的标准不一定非要和城市持平,因为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可以从中得到部分补助。每年国家投入最多50多亿元就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4.1.4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在农村就更以行政法规为主,这就导致立法不到位,甚至大部分群众根本不知法、不懂法。为此,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4.2继续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对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进行适度的控制。认为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在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中存在者很大的差距。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制度等各方的问题,应该在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采取能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措施,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将社会保障水平控制在合理区域。
4.2.1各类企业承担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费用,为企业的公平竞争提供条件。在城市里,社会保障水平高的主要时国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很多都没有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或是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所以无论时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都要一视同仁,采取统一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用。消除不同行业之间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调动各企业劳动人员的积极性。
4.2.2把农民工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上来,立法规定他们的地位和权利,是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将农民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在的“民工荒”。使他们在城市遭遇老年、失业、疾病、贫困等社会风险时,能享受到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接受培训,再就业,解决结构性失业,对企业、社会都是有利的,对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庆芳等.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穆怀中.中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3]刘钧,齐伟.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对比和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
[4]杨翠迎,何闻炯.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