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显光罗洪文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666000)
【摘要】目的探讨火炭蕈中毒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7年-2014年27例火炭蕈中毒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12例,存活15例,病死率42.17%,结论及早洗胃、导泻、及时血液净化、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可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火炭蕈中毒治疗
【中图分类号】R59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3-0315-02
火炭蕈文学名:亚稀褶黑菇,此种毒菌误食中毒发病率70%以上,死亡率极高。目前亚稀褶黑菇中毒的详细临床症状和中毒机理分析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我院2007年-2013年共收治火炭蕈中毒27例死亡12例,存活15例,病死率42.17%。现将有关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2013年我院共收治毒蕈中毒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15-63岁,平均34岁。所有病例均有进食野生火炭蕈史,进食量约数克至数百克不等。表现为群体发病,绝大多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中毒。
1.2临床表现所有病例的首发症状都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部分伴有腹泻,腹痛,头晕,头痛等。表现为恶心、呕吐27例,腹痛18例,黄疸10例,血红蛋白尿的2例,少尿无尿的2例,便血1例。血常规检查白细胞22例升高,3例正常,2例减少。血生化检查正常的30例,转氨酶升高的25例,血胆红素升高13,心肌酶升高的15例,肌酐升高的17例。
1.3治疗与转归给予洗胃、导泻、保护受损脏器功能,防治感染,补液对症支持等治疗,血液透析治疗,没有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的,一般3-5天好转出院。对于并发肝肾损害的患者,合理血液透析后,给予保护肝肾功能、防治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一般1-2周治愈出院。结果:存活15例,3月随访无后遗症。12例患者因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衰竭而死亡。
2讨论
火炭蕈文学名:亚稀褶黑菇,亦名亚黑红菇、火炭菌、毒黑菇,是同担子亚门层菌纲红菇科红菇属的一种剧毒野生蘑菇,分布于中国、日本和朝鲜。国内分布于四川、江西、湖南、福建[1]。目前其作用机理尚未明确,据报道[2],亚稀褶黑菇含有胃肠型、神经型、溶血型和细胞毒型毒素,是一种快作用毒素,中毒后迅速引起肝、肾细胞损害,尤其是肾坏死而致死。本组病例表明,亚稀褶黑菇全身损害广泛,中毒早期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2-3天后可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多脏器功能损害、衰竭。
救治要点:及早的进行彻底洗胃是治疗中毒的最关键因素,洗胃后可给予活性炭胃管注入,吸收毒物。对于不能洗胃或是食用时间较长的应给予口服活性炭,同时灌肠导泻,可减少毒物吸收。中毒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尽早给予血液透析,应及早的进行血液透析(HD)加血液灌流术(HP)清除毒物。目前临床上血液灌流(HP)是很多中毒的首选方法,血液灌流(HP)的优点是通过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充分有效清除脂溶性高,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而HD能有效清除血中尿素氮,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改善肺水肿、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故而重症患者行HP+HD治疗能提高抢救成功率[3]。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是治疗的关键,一般使用地塞米松或甲基泼尼松龙。阿托品可用于缓解中毒所致的腹痛、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可以使用血必净、谷胱甘肽等清除体内炎症介质、保护肝肾功能。血必净注射液主要由赤芍、丹参、红花和当归等提取的中药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急危重病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其药理作用为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抑制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降低急性炎症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抑制炎性肉芽肿的形成,同时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吸附能力[4],对于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中毒患者效果尤为明显。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结合,含有巯基的的三肽,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整合解毒作用。可参与体内细胞的氧化还原过程,对抗氧化剂对巯基的破坏,保护细胞膜,同时还对一些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防止自由基对其的损害[5],谷胱甘肽还能帮助保持正常的免疫系统的功能。
另外,应积极输液,稀释毒素,保护胃黏膜,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可以常规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参考文献
[1]李建宗,胡新文,彭斌.湖南大型真菌志[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29-345.
[2]TakahashiA,AgatsumatT,ChtaT,etal.RussuphelinsB,C,D,EandF,newcytotoxicsubstancesfromthemushroomRus-sulasubnigricansHongo.ChemicalandPharmaceuticalBulletin(Tokyo)1993;41(10):1726-1729.
[3]郑超,邓晓敏等.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中毒急性中毒68例[J]实用临床医学.2007,8(12)45-46.
[4]万勇,胡建华,王大庆,等.大鼠急性百草枯中毒血清中细胞因子动态变化[J].四川医学,200.25(10):1092-1095.
[5]谢雅清,梁晓美,叶伟霞.还原型谷胱甘肽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3,22(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