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张波

——《那树》教学片断及反思

张波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应该是系着线的风筝,而不应该是系着牛绳的耕牛。本文所选的三个片断就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希望能做到听说读写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的感悟和发现变为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进入课文到投入感情,深入课文最后到探寻主题并自我发现。

关键词:《那树》;案例片断;分析

《那树》是台湾散文名家王鼎钧先生的名作,作者用生动、老练、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一棵大树长年累月造福人类,最终被砍伐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痛惜之情,也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融进了他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及深沉思索。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认真揣摩品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揣摹,探究,品味散文的主旨,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是笔者在教学本文时的三个片断及思考:

一、情境描述

片断一:朗读沉醉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赞叹的语气把题目读出来,好吗?

生(小声自读然后齐读):那——树——啊!

师:你能从找出文中赞美那树的句子,用同样的感情读出来吗?

生1: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语气舒缓坚定,表现树的坚固稳定繁密。)

生2: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语调前高后低,语速先快后慢,读出那树对人的无私奉献。)

生3:那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饱含深情表现那树的爱心。)

……

师:让我们再用悲哀痛苦的感情朗读题目好吗?

生(小声自读然后齐读):那──树──哟!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悲哀痛苦的句子,用同样的感情读出来吗?

生1: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读出无限痛楚和无奈之情。)

生2:每一个黒斗士在离巢后,……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语调低沉,读出悲哀之情。)

生3:现在,日月光华,……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幽怨愤恨之情)

……

师:通过以上朗读,你领悟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作者有一种痛苦的感情。

生2:我感觉除了痛苦还有无奈的感情在里面。

生3:我读出了作者对大树深深的同情和对人类无情的憎恶。

片断二:揣摩品味

师:王鼎均先生是与余光中先生齐名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创作以文字朴素,立意深刻见长,所以读他的文章尤要我们用心去品悟!正如大家手上捧着的《那树》,我们惟有用心去品读,方能读出纠缠在作者内心的赞颂、同情、悲哀和激愤。下面就让咱们一起走进作者为我们创造的文字世界。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文字让你读后深有感触,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是什么触动着你的心灵?(学生进行自由品味,并作好批注。批注完毕,学生大声练读品析的语句,同桌互相做朗读展示)

生1:我品读的是:“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句,从中我读出了老树对大地的热爱和忠诚,也体会出了老树面对人类的杀戮无法逃去的无奈和悲哀。

师:你品得很细腻。读到此处,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哪些同学呢?

生2:我品析的是:“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他写人类砍伐那树像是在进行一场屠杀活动,真是惨不忍睹。这里写出了人的残忍无情,树的痛苦无奈,表现了作者对人类行为的气愤,对树的深切同情。

师:你能准确地告诉大家,具体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吗?

生2:能。我从“咬、嚼碎、骨粉”等词语中看出了人类的残忍无情,从“呻吟”这个词中感受到了树的痛苦无奈。

师:真不错,能扣住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大家来看看,这位同学所抓住的词语是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3:运用了拟人和比喻。

师:这样写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生3: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树是有生命的,是通情感的。

师:那么这棵有生命,有情感的树在倒地呻吟的那一刻,该是怎样的心情呀?

咱们用心来读读这一句,试着体会老树倒地时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感觉到大家收获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了,这就是揣摩品味的魅力。来,继续我们的交流分享。

……

片断三:合作探究

师:那树是无辜的,他只想幸福而快乐的绿着,奉献着,现代文明的车轮却无情地碾碎了他生命的绿色。如果你是一棵树,看到自己的亲人不断倒下,不断遭受人类摧残和蹂躏,你有什么话说?(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1:我想对人类说: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可都是你们的朋友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你们的朋友呢?

师:是啊,人类该反省反省了。

生2:人类啊,你们这些愚蠢的人类,醒醒吧,睁开你们的双眼好好看看吧,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要等到灾难无法挽回的时候后悔!

师:人类,你什么时候才能醒来啊。

生3:人类,你们这群忘恩负义的东西,我们无私地帮助你们,从不求任何回报,你们却将我们杀戮,你们就是这样对待你们恩人的吗?

师:是啊,简直令人发指!

……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作者借助一棵树的悲惨遭遇引发读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读完课文,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1:我们应该保护树木、保护大森林。

生2:我们应该保护自然,好好反思自己的行为。

师:你怎么会由一棵树进而想到整个大自然呢?

生2:因为遭遇这种不幸的不仅仅是一棵树,还有被污染的溪流,被猎杀的野生动物等。

师:谢谢你的回答,你的发言将我们的课堂引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是呀,被人类发展的滚滚车轮碾碎的何止这一棵树,有无数棵树,无数的动物在痛苦的呻吟。人类文明的发展势不可挡,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该如何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呢?

生3:我们应该把目光放长远,不能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生4: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做到可持续发展。

师:多美好的心愿!若能听得大家的发言,王鼎均先生定会感到非常欣慰!

二、反思和分析

1.在沉醉朗读中“发现”作品的脉搏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朗读教学,要求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文以载道,要让学生理解体会文之“道”,朗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反复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眼、脑、口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悟结合在一起,自觉“发现”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那树》文质兼美、意蕴含蓄而深刻。非常适合训练学生通过朗读去理解作品内涵的能力。教学中,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作者情感,把握作品的脉搏。朗读课文中,学生沉醉于文本之中,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停顿重音的把握都传达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触摸到了作品的脉搏。

2.在揣摩品味中“发现”语言的张力

一篇好文章它的魅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语言的张力。简单的说,语言要准确生动,有表现力。作者在不动声色的表述中却饱含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这些关键性的词句,体会个中的滋味,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在本文的教学中,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语言的品析中来,再结合朗读,学生和文本、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揣摩品味中找到了解读文学作品的钥匙,在体会词句妙趣的同时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3.在合作探究中“发现”文章的主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压抑。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鼓励他们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创造性的理解文章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学《那树》一课,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的了解。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民主、真诚的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应该是系着线的风筝,而不应该是系着牛绳的耕牛。在课堂上,也许教师要做的,更多的是:如何为发现寻找一片利于放飞的天空,让鱼跃于阔海,鸟飞于高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王楼中学

邮政编码: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