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孙晓征

孙晓征(大名县旧治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1.知识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课本中有许多生活常识,这些字里行间的生活常识也正是作家们丰富阅历的结晶。作为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把书本上丰富生活常识传授给学生呢?让学生对生活产生兴趣,对语文产生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也要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诠释课本,教与学生。但这些生活常识在教学中常常会被教师忽略。例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课《同志的信任》中写道“灯下,他郑重地打开纸包,按照那封信里指明的记号,把右上角用墨笔点了两点的一张毛边纸捡出来,那是一张空白毛边纸。鲁迅先生用洗脸盆盛满水,滴入一点碘酒,把纸平放到水面,纸上立刻现出了淡淡的字迹。这是方志敏同志生前从狱中用米汤写给鲁迅先生的一封信。”这一段话,按老规矩,教学中把几个表示鲁迅看信过程中的动词做个交代就可以了。但我不满足于这些,而是在预习中布置一道思考题:“当鲁迅先生把空白毛边纸平放入带有一点碘酒的水里时为什么纸上立刻现出淡淡的字迹?”同时要求学生注意书中交代空毛边纸是方志敏在狱中用米汤写的信,并鼓励学生弄清道理后,亲手试试。第二天,我刚到教室就被学生给团团围住,有几个学生还拿出“试验结果”表示他们实验成功!几个爱思考、爱动手的同学还大谈起操作经验来—什么米汤要浓点,字迹才清晰;什么写完字,一定要晾干;什么不光米汤可以用,面糊也很好……这时一位眼尖的学生突然发现有两份“试验”的字色不同:一份字色淡蓝,一份字色浓黑,就问我这是为什么?我没有给他作直接的回答,只是让他与亲手做实验的同学一起去探讨,并希望他们上课时能给出正确答案。上课了,我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指出:淀粉遇上碘酒会起化学反应,显现出蓝黑色。那为什么有时谈蓝,有时浓黑呢?我请课前做探讨的三位学生补充回答。他们的结论是:用米汤写的为淡蓝色,用面糊写的为浓黑色。我肯定他们的积极思考,同时指出并非米汤与面糊的淀粉有不同性质,而是米汤的淀粉浓度较面糊的淀粉浓度低。在碘酒浓度相同的情况下,淀粉浓度越高,反应后的颜色越深。说到这我又把问题转到课本上来,问道:“为什么鲁迅先生看到方志敏‘信’的字迹只是‘淡淡的’?”同学们马上推理并得出结论——方志敏写信的米汤很稀——可见他在狱中过着非人的生活——但他时刻没有忘记为党工作。至此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学习情绪空前高涨,我抓住时机要求学生都去完成“实验”并让他们写下“实验”的经过,强调写作时注意动词的运用。整段课文内容讲解不到十分钟,学生不但学到了课本知识,还学会了动手,学会了思考。

2.融进生活,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力

有些词语粗略看来并没什么好讲解,似乎普通极了,但细心一分析里面可蕴藏许多生活常识呢!例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今天,是星期日,我们全家一早就来到鼓山脚下准备登山。望着曲折延伸的楼梯,我心里特别激动……”这位学生将“台阶”误为“楼梯”了,叫人看了好别扭。为了让全体学生分辩清楚,我结合初中语文第三册《从宜宾到重庆》中写的“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好像是数不尽的钢琴琴键。”及初中语文第四册《理想的阶梯》中写的“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让学生查阅词典、走进现实生活,分析“台价”、“楼梯”、“梯子”、“阶梯”的不同之处。并出了一道问答题:“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好像是数不尽的钢琴琴键。”把“台阶”换成“阶梯”“楼梯”、“梯子”行吗?为什么?经过对比分析,同学们弄清了“台价”、“楼梯”、“梯子”、“阶梯”的细微区别,知道了“台阶”指的是用砖、石、混凝土等筑成的一级一级供人上下的建筑物,多在大门前或坡道上;“楼梯”指的是架设在楼房的两层之间供人上下的设备;“梯子”指的是便于上下的用具,一般用两根长的竹子或木头并排做帮,中间横穿若干根短的竹子或木头制成;而“阶梯”是台阶和梯子的统称,一般用于书面语。自此,可以说学生已得到了较完整的书面知识。但是否满足了呢?我以为不能就此满足。因为书面的知识虽精辟,但往往缺少相应的比对。学生常常只注意每个词的实际解释,很少将词加以比较,因此所得的知识只是单一的、片面的,缺少完整性、系统性。就拿“台阶”与“楼梯”来说吧,它们虽都是“供人上下的”建筑物,但在实际日常生活与写作中的应用是有所区分的。经过细细比较可发现书本外的知识:“台阶”用于室外的建筑物,一般不用竹木制造。而“楼梯”用于室内的建筑物,可由砖、石、混凝土、竹、木等制造。根据对比分析同学们清楚地得出了明晰的结论:鼓山上的、重庆市内常见的上下设备是在户外山间开凿石头砌成或水泥等制成,所以得用“台阶”。而“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中的“阶梯”虽指的也是向上登攀的工具,但明显是书面语,所以还是用“阶梯”准确。一般地说“台价”、“楼梯”、“梯子”、“阶梯”“台阶”各有所用,不可互换。学生弄清了这几个词语间的细微区别,分清了它们相应间的关系,因而在日后的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上就更加准确,少出笑话了。

现代文中的词语有的还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即使某些词语一时不理解还可以通过手边现有的工具书查阅。但在古文教学中,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中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古诗词中每一个字词都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填上的。它在相应的诗词环境中常根据诗词的意境有更深层的含义,要让学生理解这深层次的含义,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但如果让诗词形象化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什么是诗词形象化呢?也就是利用美术绘画的原理,让学生边理解诗词内容,边在头脑里构图,画面可以是一幅,也可以是连环画形式。

画面的内容随着对诗词的理解不断修改,以至完美。要让画面准确地反映诗词的意境,就要注意理解诗词中的“诗眼”、“词眼”。所谓的“诗眼”、“词眼”就是诗词中关键的字、词。例如初中语文第四册二十九课《古代诗词五首》中杜甫的《春夜喜雨》,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区,花重锦官城”其中的“重”字,粗略一看只是“重量大”。而实际“重”写出了成都一带梅雨季节春花的特点——细细、密密久下不停的春雨蒙在花儿上,雨水慢慢聚集,久而久之汇成了小水珠,水珠渗入成瓢状的花瓣内,待花瓣内盛满了雨水,花就有了“沉甸甸”视感,因而显得“重”。当然通观全诗作者的用意很明显,写花的“重”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深入生活,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消除代沟。素质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然而我们坚信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