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诊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诊断研究

邴志勇

哈尔滨市南岗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形成机理、影像学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颅骨生长性骨折儿童病例12例,摄颅骨正侧位片及切线位片,头部CT扫描和MRI检查,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颅骨生长性骨折好发部位为顶骨,常见缺损呈梭形、近似圆形和长条,边缘不规整,部分呈火山口状隆起。CT检查显示1例颅骨缺损边缘骨质密度大并向颅外隆起,呈“火山口”形状,2例显示缺损部位蛛网膜囊肿的改变,并可见脑实质内脑穿通畸形。MRI显示骨折部位脑组织出现长T1、T2信号。结论:CT、MRI检查对生长性骨折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生长性骨折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关键词:生长性骨折;影像学诊断;儿童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formationmechanism,imagingfindingsandtreatmentofcranialgrowthfractures.Methods:fromJanuary2014toDecember2016,12childrenwithskullfracturewerecollected.Thefrontal,lateralandtangentialradiographsweretaken.TheheadCTscanandMRIscanwereperformed,andthedatawereanalyzedstatistically.Results:thegrowingskullfracturesoccurintheparietalbonedefect,commonfusiform,roundandlong,irregularmarginwaspartofthevolcanouprift.TheCTexaminationshowedthatthedensityofthemarginofskulldefectin1caseswaslarge,anditwasraisedtotheoutsideoftheskull.Itwasacratershape.2casesshowedthechangeofthearachnoidcystinthedefectsite,andthebrainpenetratingmalformationinthebrainwasseen.MRIshowedlongT1andT2signalsinthebraintissueatthefracturesite.Conclusion:CTandMRIexaminationsareofimportantvalueinthediagnosisandguidingtheclinicaltreatmentofthegrowthfracture.Oncediagnosed,growthfracturesshouldbetreatedassoonaspossible.

Keyword:growthfractures;imagingdiagnosis;children

颅骨生长性骨折(growingskullfractureGSF)多发生于婴幼儿,是由于颅骨线性骨折后骨折区不断扩大所致,是婴幼儿颅骨骨折后的一种少见并发症。严重可伴有迟发性肢体运动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并不多见,且易发生

漏诊和误诊。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月我院诊治本病12例,现对其形成机理、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等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3个月——7岁,平均年龄4.5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病史6个月——2年,无颅脑手术史。其中7例砸伤,2例坠落伤,3例车祸伤。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怕光、抑郁、畏声、易疲劳、不活泼、注意力不集中、眼球突出、视力下降、流涎、语言不流畅,有时伴有癫痫、肢体肌力下降。

1.2方法

患儿均行头颅X线平片、头颅CT扫描和和MRI检查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

2.结果

患儿的骨折部位分布情况:左侧2例,右侧1例;顶部5例,颞顶部1例,顶枕部3例。骨折处搏动性包块5例,其中2例为包块消失后复发,凹陷6例,语言障碍1例。颅骨生长性骨折好发部位为顶骨,常见缺损呈梭形、近似圆形和长条,边缘不规整,部分呈火山口状隆起。CT检查显示1例颅骨缺损边缘骨质密度大并向颅外隆起,呈“火山口”形状,2例显示缺损部位蛛网膜囊肿的改变,并可见脑实质内脑穿通畸形。MRI显示骨折部位脑组织出现长T1、T2信号。

3.讨论

生长性骨折是指婴幼儿时期颅骨骨折后,骨折线随颅骨的发育不但不愈合而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其间隙反而逐渐增宽的病理改变,是颅脑外伤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病,发生率为0.05%~0.6%,发病年龄主要在3岁以下。其临床表现的轻重、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的早晚,与骨折部位,损伤的程度以及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有关。一般表现为外伤数月或数年后进行性一侧肢体运动障碍,间断性癫痫发作,伴头痛、头昏,颅骨局部逐渐凹陷或隆起。因为婴幼儿颅骨尚未发育成熟,大部分为骨质较薄的皮质骨。皮质骨弹性和延展性较好,但强度小,且婴幼儿头部骨缝尚未闭合,当较大的外力作用于头部时,承受强度和缓冲作用小造成婴幼儿颅脑部易发生骨折。且婴幼儿阶段的硬脑膜与颅骨内面粘连紧密,骨折发生瞬间硬脑膜不能颅骨内面分离,紧密粘连的硬脑膜将会发生撕裂,由于局部颅内高压的影响,导致骨折缝渐渐地增宽、增长,颅内容物疝入其骨折缝隙将影响骨折愈合,这是发生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基本因素。

由于婴幼儿时期的活动范围较大,对颅脑外伤的描述或记忆不确切,加之神经系统症状不典型,易使人忽略这种病理形式的存在,故应引起足够重视。多数的颅骨生长性骨折儿童,结合头部外伤史及影像学检查即可作出明确诊断,故而一旦发现以上症状,应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为形态不同的颅骨缺损,呈不规则反S状、梭形、卵圆形或长圆形以及呈蝌蚪形缺损,早期边缘清晰锐利,后期可出现边缘骨质硬化,少数切线位片上骨皮质外翘呈“火山口”状,缺损区颅骨局部隆起致头颅变形。通常认为,骨折边缘的距离超过4mm是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标准。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早期发现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手术即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如不能早期发现、及时手术,长时间的颅骨缺损会导致脑膜瘫痕和肉芽组织甚至脑积水的形成,会对婴幼儿的大脑发育产生影响,使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故诊断一经确立,手术是治疗的惟一选择。一旦发现,一定要尽早手术。对颅骨骨折的患儿,要定期复诊,谨防生长性骨折的发生。注意发生颅骨骨折后如出现局部逐渐增大的波动性肿块,基底部触及颅骨缺损区域,则高度提示有颅骨生长性骨折发生的可能,应当谨慎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头颅影像学检查,对颅骨生长性骨折进行确诊或排除。

综上所述,通过收集患儿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并不难。虽然X线检查能够直接反映颅骨损伤的形态,对颅骨生长性骨折的早期诊断上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其具有局限性。CT、MRI能早期诊断颅骨生长性骨折,对生长性骨折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生长性骨折一旦确诊及时手术,术后应定期复查,以避免生长性骨折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彭小星,姜德龙,包明镜,王丽芹.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诊断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2,26:4139-4140.

[2]是德海,杨志宏,杨枫.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诊断与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31:87-88.

[3]王振龙.儿童颅骨生长性骨折的影像诊断与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0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