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中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中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

吴迪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358

摘要: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必然要求。据问卷及访谈内容分析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增强大学生主体地位,以提升自主意识和完善问题引导机制是从内在方面的实现路径;而保持良好的自律性,提高学生素质及能力,积极在实践中落实则是建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外化途径。

关键词:优质课堂;学生主体;路径

本文系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大学生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要素调查研究——基于部分驻济高校的调查》,项目编号201610445100.指导老师:史家亮;孙余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就其培养目的和内化践行的主体要求来说,其行为实践主体的落脚点都是大学生。综合调查结果和访谈记录,对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构建中效用的发挥的设计了合理化的路径选择。

一、定位角色认知,内化引导机制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构成要素的问卷分析的结果显示,学生将自身角色定位按重要程度排序为问题的发现与思考者→信息的搜集处理者→课堂讲授评价者→教师的互动配合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渴望主动分析调查事物,与教师平等交流而不愿被动接受知识。

(一)引导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上树立自主意识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上应当自主地认识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自主思考一日三省,降低自身的焦躁和敷衍的态度,提高课堂参与度;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上应当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个体主动性的激发需要其培养自主学习思想。笔者总结了一下几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第一,要设法让学生“多思”,学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要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赵芳芳:《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最优化》,载《创新教育》2013年第12期。]

(二)引导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下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个体自我解放、释放创新能量的口径,大学生在承担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上负有重大使命,“应当有勇气回到对本学术领域核心性的基本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上来,通过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新思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沈壮海:《返本开新:思政研究的创新路径》,载《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5日。]

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上由于时间的限制,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丰富情感的深度有限,需要大学生在课下深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带着问题意识,寻找感兴趣的、典型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真实情境去发现问题、深入思考。

须对问题情境分析推理,收集整理信息,综合分析和思考才能得出解决方案。问题意识能带动学生的探索欲,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提取,针对问题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建构并为在思政优质课堂上新知识的建构做准备,对大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进行了检验和升华。

二、培养个性表达,外化实践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化心理引导机制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层面作出了解答,同时在如下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提出了具体的外化要求。

(一)自觉地保持高出勤率与强自控力

在课堂上保持高出勤应当是学生自觉自为的行为,要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出勤,同时大学生也要自觉地维持高到课率,履行好学生的基本义务;其次是保持较高地纪律自控力,当下有教师进行“无机课堂”的实践,反映在优质课堂上就是正确利用手机等电子终端设备,可以适时适当地收集资料但是不能让手机等代替我们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主动收起手机等电子设备,全身心投入课堂内容中去,发挥自己多样化的思考视角,完善提高思维能力。

(二)自主地提高素质与能力,积极参与互动与表达

“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学生独自学习,相反,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张小平,曾裕华:《主体性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载《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9期。]应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转变,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言语表达等能力,在竞争与合作学习中得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具体的讨论过程中,一是系统批判地提前阅读有关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以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二是认真地做好发言准备,学生在阅读掌握了相关资料,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后应当将观点形成文字或腹稿,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展示。三是在讨论过程中应当调动活跃的思维,加深思考,自觉与理论相联系并逐步完善对于该问题的认知。四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重,注重发散性思维并提炼问题解决的策略。最后,在创新课堂讨论的评价机制方面,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此外,学生对于讨论的问题的总结报告可以在教师的总结和指导下进行书写,有利于对问题形成系统全面的思考。

(三)自为地落实课外体验与实践活动,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堂的效果,作为提升课堂效果的有益补充,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向互动,落实课外体验与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走出校园,让学生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分析社会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产生认同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国平:《创新思政课主体教学,提高思政课实用性》,载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大学生可以利用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辟实践基地和教学联系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和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兴趣,在广阔的社会环境这一大课堂下,让学生去体验社会上面临着的多样的价值判断,自觉运用理论知识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颜跃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本位学习”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