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老城镇矛盾及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4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老城镇矛盾及建议

葛小玄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200032

摘要:近年以来,作为深化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大批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特色小镇建设与原有老城镇的诸多矛盾。在了解特色小镇的缘起与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依托工程实践案例重点从建设主体、产业选择、空间营造等方面分析特色小镇建设与老城镇的矛盾,并且总结了应对这些矛盾的方法。

关键词:特色小镇;老城镇更新;产业选择;建设主体;空间营造

1、特色小镇的缘起与内涵

1.1、缘起

伴随经济发展,由浙江省杭州市最早出现园区与社区融合,园区与景区融合,出现了被称为特色小镇的创新空间组织模式。核心目的在于:“针对块状经济发达但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传统资源要素丰富但高端要素聚合不足,城镇化速度较快但景观缺少特色等问题,寻求一种促进产业、空间双升级的新型发展空间平台”(赵佩佩,丁元,2016)。即核心在于依托原有产业特色,结合传统资源要素,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整合地区资源发展经济,同时美化城镇景观特色。

1.2、内涵

概括的来说,特色小镇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的城镇,而是在城市内部或周边的,在空间上相对独立发展的,具有产业导向、景观旅游和居住生活功能的项目集合体。核心是特色产业。空间上既有现代化的办公环境,又有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宜人生态环境(3A级以上景区标准),体现地域文化,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高度产城融合。建设中应秉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重点关注七大产业: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高端装备制造业、金融。从产业类型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新兴产业型、传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型、历史经典产业型”(赵佩佩,2016)。其中两种类型都会涉及到老城镇升级改造的问题,以浙江省数据为例,70%以上的特色小镇建设是在原有平台基础上进行,规划新建14%,规划未建16%(赵佩佩,2016)

2、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老城镇矛盾

除少数新建项目,多数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地点都基于原有城镇上,新的发展需要与原有的城镇基础平台联系紧密,并因此涌现出一些矛盾。经过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城镇风貌老化,基础设施陈旧,功能结构布局不合理等老城镇更新问题日益成为城镇化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利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契机集中解决城镇更新的痼疾将避免重复建设,提高时间效益。同时特色小镇项目不可能成为城镇中的孤岛,需要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有必要将老城镇更新的需求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由于特色小镇建设是近些年出现的新事物,特别是在与城镇更新建设交叉的方面,不可避免的在工程实践中出现了制约建设工作推进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建设主体的矛盾,产业选择的矛盾,空间营造的矛盾等方面。

2.1、建设主体

建设主体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特色小镇建设主体与项目推进过程中相关客体间的矛盾,老城镇更新建设主体与项目推进过程中相关客体间的矛盾,以及建设主体间的矛盾。在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中强调是以市场为主体,主体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的确定,通过相关立项与报审入库及招投标程序主要由相应各级政府确定。主体企业成立的投资公司统一承担小镇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对外合作、管理服务等工作。与此不同,老城镇更新一般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改造对象及评估标准,政策制定,方案确定,控制性指标等均由政府牵头,由各机关单位协调组成相关整治办公室或者统一由某部门主要负责具体工作。企业在推进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涉及到与各层群众以及各相关小企业业主利益权益问题沟通时,往往缺乏相关工作经验与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当主体企业为引进的外地企业时,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具有局限性,往往是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才能不断的深入了解当地的具体问题。各级政府依托各层群众组织,例如居委会、街道,在舆情反馈,社会问题的了解与沟通工作上往往具有优势,然而在建设工程的具体问题上,指导工作的能力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在涉及城镇街道风貌改造的工作中,这类问题带来的矛盾尤其突出,举例来说具体表现在沿街主要立面的改造,违章搭建或者手续齐全却不适合特色小镇整体设计的建筑改造,道路及相关景观设施的改造。企业在工程推进过程中缺乏预见性与沟通能力,在前期准备不足,没有相关政策法规支持的情况下陷入与一家一户协商的泥潭,一户居民的拒绝配合就能导致整个工作无法完成,推进困难,施工停滞带来的街道环境脏乱又进一步导致更多城市居民的不满。工程推进未能达到预期,舆情反馈不利等情况将促使政府部门加强对相关工作的介入,导致政府对投资企业工作能力的质疑,额外促生了不同主体间的矛盾。在特色小镇建设的体系内企业主体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并没明确规定相应的管辖关系,而且从特色小镇建设的特征中企业与政府也不应该是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否则依旧是“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违背政企分离的原则,不利于特色小镇建设整体工作的进行

2.2、产业选择

老城镇更新涉及到城市建成环境综合容量的提升,其过程中将引发利益重组,具体包括建筑容量、经济容量、社会容量、环境容量等方面(王世福,2015)。在增量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城镇更新必须摒弃以增量开发为唯一方式,以经济指标为核心的开发改造思路,应追求更高建成环境环境综合效率,体现在社区规划、整治规划、再开发规划等内容上(孙施文,2014),涉及到复杂的既存利益格局调整的问题(邹兵,2013)。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产业选择将极大决定特色小镇今后的发展前景与老城镇更新升级的成败,如何在老城镇现有背景条件下做出合适的选择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又一挑战。基于对老城镇原有产业情况分析,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老城镇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平台,但基于政策调整,未来城市发展需进行转型升级,需要进行较大的产业调整。此情况普遍存在于城镇发展依托于重工业,大型交通运输业(特别是沿海沿江港口码头城镇)的城镇,在嘉兴市乍浦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就面临了这种矛盾。嘉兴港作为浙北地区唯一的海港和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长三角港口群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兴港区是滨海新区的核心组团,《嘉兴市域总体规划》(2008-2020)明确了其将成为承担市域副中心功能的重要城市功能区。嘉兴港区的城市发展定位为:长三角海河联运的交通枢纽,嘉兴网络型大城市的副中心城市和滨海新区的核心区,环杭州湾临港产业集聚区和生态宜居新港城。作为港区直接的城镇依托的乍浦镇,长期以来发展一直以临港工业为重点,兼顾公共设施配套的城市功能,已在乍嘉航道西侧逐步形成包括化工材料园区、制造业园区、出口加工园区、报税物流园区为主的产业功能片区。但在航道东侧原有的老城镇城市服务功能片区,规模较小,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平较低,与市域“一主六副”其它副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新的定位将推动老城镇更新建设,同时促使其核心产业转型。此类特色小镇建设在产业选择上,须在明确新的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寻找自身优势,利用原有的产业资源平台,解决所面临的整体产业转型的压力,创造性的发展新型产业。

(2)老城镇具有完整的产业基础平台,需要在此基础上升级提升。此类情况多出现于“历史经典产业型”小镇,依托历史经典产业,叠加生态、文化旅游功能,打造旅游景区型特色小镇。此类建设项目的产业选择核心矛盾在于如何选择合适的下游及周边产业,围绕历史经典产业,提升历史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其核心产业竞争力。同时,提炼经典产业核心价值,对于原有产业资源的整合与改造也将是此类项目中比较鲜明的矛盾。在扬州湾头古镇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中遇到了此类矛盾。湾头镇地处扬州市东部,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是体现湾头历史文化名镇价值的核心区域。现存大量传统建筑,完整的整体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景观和旅游价值。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历史街铺已变为居民住宅,更有部分建筑年久失修、以至于荒废;虽然街巷细腻的肌理、亲切的尺度感尚存,但是街景混杂,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在现有产业背景方面,扬州是我国玉器的主要加工集聚区之一,湾头是扬州唯一的玉器工艺基地。湾头镇的玉器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数个业内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多位中国玉雕工艺大师,在当地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民间小型企业聚集,自发形成的园区化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传统的玉石加工产业出现了大规模降温,最高峰有1500家企业入驻的园区目前尽剩余800多家。此类特色小镇建设在产业选择上,须提炼并发展出经典产业的新的增长点,选择新型产业模式解决经典产业衰落。

2.3、空间营造

特色小镇建设对于城市空间有较大影响,特别是对街道空间和区域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老城镇的整体空间环境现状往往与之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不对此进行改造,难以完成特色小镇建设赋予的新的城市功能,更不合乎3A级旅游风景区的标准。从规划和具体工程设计的角度,矛盾主要集中于:城市功能布局,改造工程实施,当代城市与历史人文的风格界定。

(1)城市功能布局,特色小镇建设将对原有的城市功能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原有的布局已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要。例如: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涉及到有历史古镇和老街时,普遍会遇到一方面老镇原有主要商业街街道狭窄,商铺狭小,房屋结构以及周边用地限制不允许大规模改扩建,另一方面此区域商业气氛浓厚,地理位置优越。如何利用老街已形成的商业氛围,做出适当的功能调整,在老城镇现有的基础上完成功能优化,实现特色化发展。

(2)改造工程实施,老城镇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多会需要进行改造工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部分工作往往成为矛盾重重的困难问题。例如:老城镇原始建设资料的缺失问题。早期的城市建设并不规范,缺乏规范化的报审制度,导致改造工程缺乏工程设计依据,进而前期测绘及检测的工作量和工期大幅度延长。具体改造工程的标准问题,一方面是什么样的建筑或设施需要并值得改造,划入改造项目范围,另一方面是改造目标如何确定。特别是改造目标的设定将是决定性的。例如:多数老城镇改造及特色小镇建设都会将沿街立面的改造作为空间营造的重点,其中店面广告牌的整治工作普遍存在,很多项目中改造目标都设定为“统一”、“整洁”,这样不可避免造成了城市街道面貌单调死板,甚至有的项目中将多条街道沿街面“统一”成一种颜色。

(3)当代城市与历史人文的风格界定,对于历史人文因素的重视是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中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属于是当代城市建设的范畴,处理好历史与当代设计风格的矛盾,将影响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品味。例如:在众多古镇特色小镇建设中,一味的推崇复古,千篇一律的明清设计风格,或者杂糅西方古典建筑元素的所谓民国风格,严重的同质化风格反而对特色小镇的特色起到反作用。

3、应对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老城镇矛盾

3.1、选择合适的建设主体,解决好主体间的矛盾

特色小镇建设须坚持以企业为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的原则,然而在涉及老城镇改造的项目中,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和各级群众组织的作用,做好公共参与的相关工作。特色小镇建设本身的特点就在于以企业为建设主体,在应对与老城镇更新改造相关问题重叠部分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其相关工作的优势。首先,在项目开展之初,建立好企业与政府有关单位的决策与协调机制,确定各项工作的对接,形成固定的会议制度或者其他的沟通渠道,避免在之后的工作推进中,遇到问题才匆忙应对的不利局面。其次,借鉴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的经验,建立好群众代表制度以及民主决策制度,既可以在前期工程宣传中发挥作用,普及项目认同度,也可以方便工程进行中各项矛盾的协调,避免工程陷入与一家一户的协商。最后,,老城镇问题是多数特色小镇项目无法回避的问题,企业主体的选择要通过严格的筛选和招投标制度,选择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应充分考虑企业处理这一问题的能力。

3.2、立足现状,慎重进行产业选择的重大调整

特色小镇建设中核心产业的选择将关系到今后运行的成败,产业选择的调整须在对现有产业平台的充分认识下谨慎进行,避免或建少现有产业资源的浪费。对于转型城镇,新的核心产业选择消耗资源少,科技含量高,最好是与原产业有相关性的。例如嘉兴乍浦特色小镇,选择发展智能制造业,打造创智生活小镇,充分利用当地物流资源优势,同时借助化工产业的转移以及承担嘉兴港区生活支撑的契机,改善城镇环境,发展文旅产业。对于需要提升的“历史经典产业型”小镇,要挖掘和提升原有产业平台的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开发新的周边产业。例如扬州湾头镇特色小镇,以“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弘扬地方文化特色、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提升文化遗产价值、加快湾头古镇旅游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平稳增长”为目标,着力把扬州市打造成为“国家玉器产品质检中心”、“国家玉器珠宝鉴证质量溯源中心”和“玉器珠宝产权交易中心”。发展将集玉石鉴定、质量检验、仲裁检验、标准制定、科学研究、技术咨询、产品追溯为一体的周边服务产业,为珠宝玉器行业的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对于原产业特征不明显的地区,在引进新核心产业时,仍需发挥原产业资源优势。例如泰州海陵区特色农业小镇,将在原有农业产业基础上,进行新型旅游产业开发,开发特色体验式农业综合体,在不改变农业用地性质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环境美化与景观提升,将农业与旅游业联合开发,别具特色。

3.3、理性打造特色空间

打造特色空间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升老城镇整体空间环境是一个绕不开的题目,对此需要从规划、建筑及景观等多方面着力。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布局,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并为今后发展做出合理预留;具体的工程设计中,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缺乏前提条件的情况下,选择合理设计手法与技术手段,避免工程实施中的困难;城市风貌的风格选择应避免简单的同质化发展趋向,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设计。

4、结语

在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与原有城镇结合的过程中,新的发展需要与原有的城镇基础平台在建设主体,产业选择,空间营造等方面涌现出诸多矛盾。与老城镇更新以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为主体不同,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在处理有关老城镇改造的问题中存在自身局限性,需要与多方面客体以及政府主体进行合作,并进行合理的制度建设,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在产业选择的问题上,对于产业转型城镇、需要提升的“历史经典产业型”小镇、以及原产业特征不明显的地区,针对各自存在的矛盾特征,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依托原有产业资源平台,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在具体打造特色空间的问题上,需要从规划、建筑及景观等角度科学设计,解决好功能布局,工程实施和风格选择等方面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http://www.ytboc.gov.cn/Article_show.aspx?id=9165

[2]赵佩佩,丁元.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规划师,2016(12):57-62.

[3]吴一洲,陈前虎,郑晓虹.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规划师,2016(7):123-127.

[4]王世福,沈爽婷.从“三旧改造”到城市更新——广州市成立城市更新局之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5(3):22-27

[5]孙施文,关注城市更新,推动城乡规划改革[R].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4-12-19.

[6]邹兵,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13(2):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