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玉芝(承德市第五医院河北承德067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207-02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836名健康检查者腹部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36名受检者中检出疾病4472人(占57.1%),同时检出两种以上疾病者473人(占6%),实际患病人数为3999人。疾病检出率最高的为脂肪肝,(占38.9%),肝肾囊肿、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胆结石发病率也较高。本组检出恶性肿瘤6例,均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结论超声检查发现病变的敏感度高,且具有设备普及率高、操作方便、价格便宜、无创、可重复等优点,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超声检查健康体检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形成了需求。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到个人、社会和政府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本文就7836名健康人群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探讨超声检查在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检查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参加健康体检的承德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职工或个人共7836名,其中男性5886人,占75.1%;女性1950人,占24.9%,年龄18-78岁。
1.2仪器与方法应用上海麦迪逊SA-8000C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体检者空腹8小时以上,接受肝、胆、胰、脾、双肾的超声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7836人中检出疾病4472人次,检出率为57.1%,其中473人同时检出两种以上疾病,占6%,实际患病人数为3999人。检出率以脂肪肝居首位,占总检人数的38.9%,其次为肝囊肿、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肾囊肿、肝血管瘤和肾结石,检出恶性肿瘤6人,其中肝癌3人,胆管癌1人,肾癌2人,均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另外,本组检出肾错构瘤38例。各类疾病检出情况及常见疾病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表2。
3讨论
健康管理是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1]。
本组检查结果显示脂肪肝的检出率最高,占总检人数的38.9%,以36-50岁和51-65岁两组发病率高,与青年及老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脂肪肝虽属良性病变,但如不及早预防和治疗,长期发展部分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2]。本病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超声检查是诊断脂肪肝重要而实用的手段,能及时发现脂肪肝,并可根据声像图的表现对其进行分级,从而为脂肪肝人群的健康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由于操作简便、无创、重复性强,在对脂肪肝患者实施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和行为干预后,应用超声检查定期随访,以监测健康干预的效果。
本组检出胆囊结石219例,占2.8%。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多数为无临床症状的静止性结石[3]。其潜在危险是多数结石病人同时伴有胆囊炎,炎症和结石的长期刺激可诱发胆囊癌。有流行病学显示,70%的胆囊癌病人与胆结石存在关系,胆囊癌合并胆结石是无结石的13.7倍。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能检出2mm以上的结石,其准确率达95%以上[4]。
本组检出胆囊息肉样病变243例,占3.1%。虽然绝大部分息肉为良性病变,但有部分可能为早期胆囊癌或可发生癌变,超声检查能及早发现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多少、基底部情况等,对于年龄大于50岁,息肉直径大于1.0cm的单发病灶,息肉逐渐增长或合并胆囊结石者,应提示行手术切除,小病灶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病变的变化。
本组检出肾结石78例,占1%。超声检查能显示结石的数量、大小及空间位置,并可发现泌尿系平片不能显示的小结石和X线透光结石,为结石病人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本组检出恶性肿瘤6例,其中肝癌3例,最小直径1.3cm,肾癌2例,胆管癌1例,均经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众所周知,决定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旦到了发病的阶段,其预后极差。本组6例均无临床症状而被检出,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最佳时机。
综上所述,超声检查发现病变的敏感度高,且具有设备普及率高、操作简便、价格便宜、无创和可重复的优点,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健康管理前期干预阶段,超声检查可作为评价个人或群体健康状态的一项指标,同时筛查多种无临床症状但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和恶性肿瘤,为健康状态的评价和健康管理下一步骤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对超声检查阳性的人群,在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行为干预或临床治疗后,应用超声检查定期随访,动态观察疾病和病变的变化,为评价健康管理和治疗的效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2.
[2]陈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5-439.
[3][4]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4,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