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中医医院湖南湘潭411228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实验组,每组分别为35例,分别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给予研究患者胺碘酮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则采取普罗帕酮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复律成功率、复律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在复律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上,均明显优于研究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采用普罗帕酮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胺碘酮;普罗帕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研究分析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心律失常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1]。该疾病多数原因是因其他系统疾病诱发的,一旦发病患者若不能及时恢复窦性心律,严重者将会导致患者心律失常以及心源休克等严重后果。临床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较多,但临床治疗效果良莠不齐[2-4]。因此为进一步了解,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注射剂,对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效果。我院选取自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7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实验组,每组分别为35例,其中研究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5.2±3.1)岁;实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6.4±3.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吸氧,达到治疗条件后,开始进行治疗,其中对研究组患者采取胺碘酮(江苏某医药公司生产)治疗,剂量为150胺碘酮注射液,混合于0.9%氯化钠20ml注射液,静脉进行注射;实验组则采用普罗帕酮(美国某医药公司生产)治疗,方法为70mg普罗帕酮注射液,混合0.09%氯化钠溶液20ml注射液,静脉进行注射。两组注射要求,均为缓慢注射,持续时间在20min,在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1.3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以用药后患者的心率以及症状,作为临床疗效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其中显效主要反映特征为,治疗后患者心率在80—100次/min,相关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机体各指标恢复以前正常水平;有效主要反映特征为患者治疗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完全转为窦性心率,但维持时间不到10min,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无效主要反映特征为患者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有进一步加重的迹象。[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计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组与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通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患者为3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57%,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人数为3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1。
3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律失常既可以发生在房室间,也可发生在房室交界区,该疾病发病主要以心动过速发病突然以及突然停止为发病特点,但两者持续时间不同[5-6]。该疾病虽然不会造成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的发生,但是发病后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者将会导致患者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休克,不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而且大大制约了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目前临床主要采取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注射液,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治疗,但因两种药物电生理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可能导致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上具有差异性[7]。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34.28%,两组对比差异明显。但研究组与实验组患者在临床疗效以及复律成功率上,对比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药物对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丁合彬(综述),杨浩(审校).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5,(3):296-297.
[2]齐书英,李洁,李育红等.Carto3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循环杂志,2014,(9):686-689.
[3]程京华,宫剑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合并心肌桥引起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二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6):564.
[4]屈百鸣,钱琳艳,车贤达等.三维电场导航系统非透视引导下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1,25(2):108-110.
[5]李铁刚,徐振,魏学婷等.食管心房调搏术治疗妊娠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51):62-63.
[6]周聪,黄南清,林锡民等.胺碘酮与三磷酸腺苷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5,(14):2243-2244.
[7]叶珩,陈纯波,孙诚等.床边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危重患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J].广东医学,2008,29(11):1852-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