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冲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 1

中耳冲洗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曾文利杜纪红

曾文利杜纪红(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昆山215300)

【中图分类号】R7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212-01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多发病。其发病机理不明,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1]。其主要特征是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发病率高,治疗困难。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对69例门诊患者,用地塞米松及α-糜蛋白酶行中耳腔冲洗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9例,男32例,女37例。年龄13岁~65岁,平均39岁,单侧发病者66例,双耳3例,发病后1周~2周就诊者54例,30d内就诊者12例,3例为反复发作。患者均以耳闷,听力下降为主诉。耳部检查:透过鼓膜见到液平及气泡的并不多见,仅占8%,大部分患者鼓膜弥漫性充血,向外膨出,水浸状,活动度受限。声导抗鼓室压图平坦型,听力检查传导性耳聋。

1.2方法外耳道75%乙醇消毒,1%的卡因鼓膜表面麻醉,皮试针管6号长针头于鼓膜后下方穿刺抽出中耳积液。更换针头与注射器,于鼓膜前下方穿刺将地塞米松5mg加α-糜蛋白酶4000U的溶解液0.5ml缓慢注入鼓室。药液可从中耳腔经咽鼓管流入咽部。注药时注意事项:嘱患者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咽部有药液后可吞咽,精神紧张者紧咬牙关,咽鼓管周围肌肉收缩影响冲洗效果;进针过深,碰到中耳腔内侧壁,疼痛较重,不易配合;冲洗时推药速度不可过快,防止发生短暂头晕。鼓膜穿刺抽液后立即注药可避免因中耳气压降低而引起的不良后果。α-糜蛋白酶常见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过敏反应,大量非口服给药可致休克。因此,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症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鼓膜光泽、活动度好。好转:症状消失或听力明显提高,鼓膜欠光泽,内陷。

2.2结果痊愈57例60耳(82.6%),好转12例(17.4%),发病后14d内就诊的治愈率可达95%,30d内就诊者治愈率为81%。术后无一例并发中耳感染及鼓膜穿孔者。对一次冲洗效果欠佳者,2d后可再冲洗1次。

3讨论

渗出性中耳炎发病早期,从粘膜血管渗透出来的血清比较稀薄,如此时能得到适当处理,疗效较好。病程渐久,可由中耳粘膜变性形成的腺体,产生稠厚分泌物,此时穿刺抽液不易抽吸干净,故影响疗效。如继续拖延,则可发生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不易恢复的病变,严重影响听力,或继发感染而化脓。因此,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次数,与患者就诊时间早晚有直接关系。渗出性中耳炎不仅对听力有影响,且增加了患中耳炎及耳硬化症的风险,故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其病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与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免疫反应有关[2]。咽鼓管的重要生理功能是调节中耳与鼻咽部气压平衡,只在吞咽的瞬间开放,管内黏膜的黏稠度、表面张力等因素调节咽鼓管的功能。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消肿、抗过敏、降低免疫的功能,α-糜蛋白酶可降解黏蛋白,稀释中耳腔内稠厚的分泌物,使之易于从穿刺孔溢出或从咽鼓管自行排出。中耳冲洗药液可直接作用于中耳腔及咽鼓管黏膜;进一步清除中耳腔积液;液体流动方向与中耳、咽鼓管黏膜运动方向一致,有利于黏膜功能恢复;咽鼓管有轻度粘连者,冲洗时稍加压力,可将其冲开,有利咽鼓管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组编.耳鼻咽喉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576-580.

[2]黄德亮,杨伟炎,姜泗长,等.粘连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中华耳鼻咽喉杂志,1996,31(2):82-85.